当前所在栏目:
周传基教授影视讲座
>>
幻觉
返回首页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知觉
[ 来源: 作者: 周传基 ]
【字体:
大
中
小
】
在生活中,我们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的。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极大地依赖 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并受到个人兴趣、需要、情绪的制约。知觉还需要各种感觉系统的联合活动。
视知觉过程开始于视网膜上所产生的兴奋传到初级的视觉皮质 ( 视觉中枢 ) 的时候,它产生于视觉皮层附 近的以及视觉皮层与听觉皮层躯体感觉皮层交界处的联合区。
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知觉的整体性
当我们感知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只要感觉它的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就可以根据以前积累的经验,而知道 它的其它属性和特征,从而整个地知道它 ( 如上一段所举的例子,电影电视正是通过这一感知使观众达到 理解的 ) 。如果感知的对象是没有经验过的或不熟悉的活动,知觉就更多地以感知对象的特点为转移,将 它组织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这种现象叫做知觉的组织化,知觉的组织原则有远近、相似、闭合、优选 ( optional ) 的连续、优选的形态等原则。所谓“电影构图”就是以此为根据,所以最准确的构图概念应是 组织电影电视空间中的视觉画框的布局。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中的几根直线由于两根在距离上接近,因此每两根被知觉为一个体。除了形状外,对象的大小、颜色等相 似都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B中的几根直线排列同A 一样,两根在距离上接近,但并不被知觉为3组2个并列的直线,而被知觉为1根 直线和3个长方形,这是因为闭合的因素使人忽视长方形轮廓缺少的部分而仍然将它知觉为一整体。
C图中的线和点线虽然都有断离之处,但由于它们是佳选的连续,因此被知觉为一根完整的曲线。
二、知觉的选择性
在日常生活中,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一定时间内,人并不感受所有刺激, 而仅仅感受能够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此时,被知觉的对象好象从其它事物中突出出来,出现在“前面”, 而其它事物就退到“后面”去。前者是知觉的对象,后者成为知觉的背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象和背景可 以相互转换,它既可以被知觉黑色背景上的白花瓶,又可以被知觉为白色背景上的两个黑色侧面人象。在 一般情况下,面积小的比面积大的,被围的比包围的,垂直或水平的比倾斜的,暖色的比冷色的,以及同 周围明度差别大的东西都容易被知觉为对象。例如,黑板上的字就是学生知觉的对象,黑板则是字的背景。
我们搞影视创作的人就是要利用观众的这种有选择的注意力的特点来传达信息。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从客观方面来看,有刺激的变化、对比、位置、运动、大小程度、强度、反复等; 从主观方面来看,有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当我们了解到人的感知选择性时,我们就应把主 要信息处理为能引起注意的刺激。不能失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导演忽略了这种选择性,因此使观众 分散了注意力。也有的导演有意识地让观众感到好象是在生活中一样,自己在选择。
三、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受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对事物的理解是知觉的必要条件。在一般情况下,对任何事物都是根据自 己的知识和过去的经验来理解和领会的。有人在看法国故事片《阿斯米拉达》时,认为神父是好人,那吉 普斯女郎阿斯米拉达是坏人。
人在知觉某一种事物时,通常要在内心说出它的名称,即将感知对象归入一定的范畴之内,用词来概括它, 使它只有一定的意义。因此,言语的指导作用(即命名)能唤起过去的经验,理解感知对象的意义。例如, 画上的一些黑色的断线,初看是难以知觉出它是什么东西,但只要提示说这是小孩和狗的图形,言语的指 导就会立刻使人理解黑色断线的意义而将它们知觉为小孩和狗在奔跑。我曾经在课堂上做过这样的试验, 给观众看一段片子,其中有一个镜头只有一格。大多数人都没有看清那一格是什么,但是如果提醒大家那 一格是一个熊猫的话,大多数人就都会看见那一格。
四、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中,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使知觉往往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而表现为相对的稳定性, 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在视觉中,知觉的恒常性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看同样的一个人,由于距离的远 近不同,投射在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可以相差很大,但我们总是认为他的大小没有什么改变,仍按他的实 际大小来知觉,这就是大小的恒常性。
从知觉的恒常性在电影里我们首先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个在全景中引起注意的对象可以等于是一个特写,以 及所谓画框中的画框亦是同一道理。而不是去寻找不同文化中的绘画艺术的差别。这在电影中是不起作用 的。
知觉的种类 人认识外部世界的知觉有以下几种与电影电视有关的种类:
1、空间知觉 在空间知觉中,视觉起主要作用。听觉也提供立体感,主要是纵深感。东方人或西方人的生活空间知觉是 一样的。
空间知觉包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立体和远近等特性的知觉。即便是画国画的中国画家有生活中 的空间知觉和其他人是一样的。
形状知觉 是靠视觉、触觉和动觉来实现的。
大小知觉 也是靠视觉、触觉和动沉来实现的。一般情况下,对象是在比较熟悉的环境中被知觉的。因此,各种熟悉 的物体也提供了对象距离和实际大小的各种线索。这些线索同视觉、触觉、动觉所提供的信息结合在一起, 就形成了大小知觉。
方位知觉 是对物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方向的知觉,是靠视觉、触觉、动觉、平稳觉以及听觉获得的。
深度知觉 也就是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外部世界在视网膜上的投影是二维平面的视像,但却能被知觉为三维的立体 的东西,并看出对象的远近距离。
深度线索:生理线索有:眼睛的调焦,双眼线索有:角度,单眼线索即经验线索有:大小、重叠、阴影、 空气透视、结构级差(密疏)、运动视差。
综合艺术论从来不谈空间。受综合艺术论影响的普通观众也就忽略了空间。可是时间空间是电影电视结构 的基本元素。
2、时间知觉 人对时间的估计是主观的。可分为两种。一是直接靠知觉对“现在”时间间隔的判断,一是靠回忆对过去 持续时间的估计。所谓“现在”,指的是主观意识到、感知到的一种心理上的时间。在物理上相继出现的 几个事件可以在心理上被感知为是同时发生的,所以它们在心理上便被当作是“现在”发生的一个事物。 其长度一般为1/6 秒至2-3 秒。再短的就感知不到它的长度,被称为“瞬间”。超过2-3 秒的仅靠直接知觉就比较困难,一般就靠回忆来估计它的长短。人对时间的估计以一秒左右为最准。短于 一秒的容易高估,长于一秒的容易低估。超过“现在”范围的时间
主要靠回忆来估计。因此受记忆中所保持的信息量的影响。越远越短。情绪和兴趣对时间的估计也有很大 的影响。有兴趣的事物,当时感到短,事后回忆感到长。空虚无聊时的时间当时感很长,事后感到短。
这都是电影电视创作者在处理镜头时所需要考虑的有利因素。这对剪辑师特别重要。在电影电视制作中我 们把这归纳为TIMING,即时间计算。交叉蒙太奇从物理时间来说,是一前一后,可是为什么观众却理解为 同时发生的呢?我们电影制作者如何保证让观众感到是同时发生的,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在此我们 只能谈规律,真正的掌握是每个实践者在创作中积累的经验。
3、运动知觉 是对物体在空间中位移(时间因素)的知觉,它依赖于物体运动的速度,运动体与观察者的距离,观察者 本身所处的运动或静止的状态等。它与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心理学提出了速度与“运动体与观察者的距离”有关。如果我们的导演们读了心理学,普通心理学,那么 在拍奔跑的马时就不会离得那么远,那样,哪怕是蒙古马也会显得比阿拉伯马跑得快。
运动知觉有:视觉性运动的知觉、听觉性运动的知觉、触觉性运动的知觉。然而,运动知觉是十分复杂而 相对的。实际运动的物体可以被知觉为不动的;实际不动的物体也可被知觉为运动的。所以可以分为真动 知觉,似动知觉和运动幻觉。
真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剌激网膜各点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真动知觉与空间知觉的关系非常密切,知觉到的物体的运动速度与实际的物体运动速度常常很不一致。它 与运动物体距观察者的距离有关,即运动物体距离近,看起来感到速度快,运动物体距离远,看起来感到 速度慢; 也与物体所运动的空间有关,即物体在广阔的空间里运动看上去速度慢,在狭窄的空间里运动看 上去速度快; 还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即物体在垂直方向上运动比在水平方向上运动,看上去速度要快 得多。在用眼睛和头部的转动来追随运动物体的情况下,尽管现象在网膜上是静止的,眼球和头部的动觉 仍能使人知觉到物体在运动。然而,如果物体运动的速度非常慢的话,
人就感知不到它在运动; 反之,如果物体运动的速度太快的话,人也同样不能感知到它在运动,而只能看到一条光带,得到一道模 糊的印象,此即所谓带形运动。刚刚能够觉察出物体在运动的运动。知觉下阈是角速度 1-2 分/秒,因速度 太快而不能辨认出物体在运动的运动知觉上阈是角速度5.3度/秒。
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是实际上不动的静止之物,很快地相继剌激网膜上邻近部位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是一种 错觉性的运动知觉。
最有代表性的似动现象叫做β运动。实际生活中的电影和霓虹灯的运动都属于β运动。β运动受两个剌激物 先后呈现的时间间隔的长度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间隔时间短于0.03秒或长于0.2 秒都不会产生似动现象, 此时将会看到前者为两个剌激物同时出现,后者为两个刺激先后出现。当间隔时间为 0.06 秒时,能非常清 楚地看到β运动,此时的似动现象叫做最适似动现象。
运动幻觉
诱导运动 诱导运动是实际上静止不动之物因周围其它物体在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幻觉。
世界上一切物体都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动和不动是相对的,较的物体就叫做运动知觉,一个物体被知觉
为在运动,那是与其它物体相比较而言的,这种被比
觉的参照系。在无更多参照系的情况下,两
个物体中之一在运动,人就有可能把它们中的任何一个看成是运动
的。例如在夜空中,既可以把月亮看成在云里穿行,也可以把云看
成在月亮前移动,这种月亮的运动就是由云的运动所引起的一种诱
导运动。在一般情况下,这种相对运动的现象不常发生,这是因为
人们在生活习惯将知觉对象周围环境中的一切物体都作为参照系,
而将知觉对象看成是在周围较大的静止环境背景中运动的。如果你
站在桥上,长时间地盯着桥下的流水(最理想的是急流),然后突
然抬头来顺着河流向前看,在最初的一段时间你会感到两岸在向后
退。在静止的火车车厢里从窗口望着对面的那列火车,当那列火车
开动的瞬间,你会感到是你乘坐的那辆车开了。这几乎是人人都有
过的经验。而不是象《电影艺术辞典》上所说的,是过分强调人的
主观。
自主运动 如果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一段时间便会感到它在不停地动来动去,此即自主运动,它也是一种运动幻觉,又称沙蓬特错觉或游动错觉。自动幻觉可以成为飞机失事的原因。这是因为在完全黑暗的夜晚,为编队飞行的其余飞机导航的领航机的尾灯,类似于上述实验室的光点,容易使人产生自动幻觉而导致失事。
自动现象的产生与黑暗中光点失去了周转空间的参照系,从而使它的空间位置不明确这一因素有关。据研究,它还与人的个性有关,例如,场依存性强的人比场独立的人更易受自动幻觉的暗示。
知觉和感觉不同的另一重要特点是,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极大地依赖于一个人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过去,这意味着需要一种积累储备,而这种积累和储备就是记忆,经验就是记忆。此外知识还受人的各种心理特点,如兴趣、需要、动机、情绪等制约。
知觉之所以不同于并高于感觉,还在于知觉一般需要各种感觉系统的联合活动。现代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觉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机能系统,这个系统依赖于许多皮层区域的完整复合体的协同活动。例如,视知觉过程开始于视网膜上所产生的兴奋传到初级的视觉皮质(视觉中枢)的时候,产生于视觉皮层附近的以及视觉皮层与听觉皮层、躯体感觉皮层交界处的联合区。大脑的额叶也参与了知觉活动的组织活动,这些部位的损伤会造成各种知觉障碍。
【
关闭窗口
】
浏览次数: 4264 添加时间: 2003-11-28 20:27:09
【
去讨论区发表评论
】 【
打印文章
】
相 关 文 章
·视听幻觉带来的逼真性
·
现实的表层
·
电影的发明目的
·走向真实的电影
·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1)
·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2)
·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3)
·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4)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5)
·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6)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听觉空间定位
·大百科全书条目“格式塔心理学”若干资料 1
·大百科全书条目“格式塔心理学”若干资料 2
·
大百科全书条目“运动知觉”
·
大百科全书条目“似动”
·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对“视觉” 概念的表述
·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时间知觉
·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空间知觉
·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听觉
·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1
·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2
·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3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4
·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5
·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6
·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7
网 站 公 告
站 内 搜 索
请选择搜索条件....
文章标题
文章关键字
文章作者
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0-2003 周传基教授影视讲座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