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听觉 |
[ 来源: 作者:
] |
 |
【字体:大 中 小】 |
|
tingjue 听觉 hearing
外界声音刺激作用于听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除了 视分析器以外,听分析器是人的第二个最重要的远距离 分析器。从生物进化上看,随着专司听觉的器官的产生, 声音不仅成为动物攫取食物或逃避灾难的一种信号,也 成为它们彼此相互联络的一种工具。 听觉系统中,耳不仅是一个接受器,也是一个分析 器,它在把外界复杂的声音信号转变成内在的神经信息 的编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按结构与功能,耳可以 分成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组成部分(图1听觉器官结构 模式图)。真正感受声音刺激的装置是位于内耳基底 膜上的毛细胞。声波由外耳道进入,使鼓膜发生相应的 振动,随之由与其相连接的听骨链传至内耳,使内耳中 淋巴液发生波动,引起基底膜振动。位于基底膜上的毛 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导至相 应的脑中枢,经过整合便产生听觉。 听觉感受性 具有正常听觉的成年人可以听到每秒 振动20~20000次的声波,通常把这样一个宽的频带范围 叫做人的可听声频。低于每秒20次的声波叫次声,高于每 秒20000次的声波叫超声。次声和超声人们都听不到。除 频率这一条件外,声音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听 到,这个最小可听强度就是听觉的绝对阈限。研究证明, 人对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感受性是不同的。由于外耳道的 自然共振频率在3000赫左右,加上中耳机械传导的特点, 使得人对1000~4000赫范围的中高频声音特别敏感。例 如:3000赫纯音的阈限,根均方声压的变化大约是每平 方厘米为4×□N,这相当于在外耳道入口处有6.25×□ 厘米或0.00625纳米的位移幅度。也就是说,当鼓膜振动 只有一百万分之一厘米的幅度时(小于一个氢原子的直 径),人便能觉察到声音。但是,人对频率非常低和非 常高的声音的感受性则大大降低,其听觉阈限与中频声 相比可以相差几十个分贝。 人耳对一个声音的强度或频率的微小变化也是极其 敏感的,这种在强度或频率上的最小可觉察到的变化叫 做强度或频率差别阈限。宽带或一定频率范围的带噪声 的强度差别阈限符合韦伯定律。也就是说,如果用□代表 带噪声的强度,Δ□代表最小可觉察到的强度变化,那么 Δ□/□ 近似于一个常数,大约为0.5~1。纯音强度的差 别阈限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例如,1000赫的纯音 强度在20分贝时差别阈限为1.5分贝;在40分贝时为0.7 分贝;而在80分贝时则降低到0.3分贝了。频率的差别阈 限是频率的函数,1000赫纯音在中等强度时,大约有3赫 的变化人便可觉察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的感受性 将会大大降低,对高频声尤为突出(老年聋)。60岁以 上的老年人,对8000赫的声音听力平均损失约40分贝。 音高 声音高低的属性。根据它可以把声音排列成 由低到高的序列。音高主要与声音波形的重复速率有关, 对于纯音来说,这相当于它的频率,而对于一个周期性 的复合声来说,则相当于它们的基频。一般来讲,频率 越高音高也越高。但研究证明,当某一声音的频率保持 不变。而只增加它的强度时,音高也随之发生变化。一 般高频声的音高趋向于提高,而低频声的音高则趋向于 降低。因此,音高不等于声音的物理频率,它是一种主 观的心理量。 声学家们习惯于用1000赫纯音作为基准音。当1000 赫纯音的声压级在阈上40分贝时,将其音高定为1000美 (mel)。因此,任何一种声音如果被听者判断为1美音高 的□倍,那么这个声音的音高就是□美。研究表明,1000 赫以下的纯音,它们的频率数低于它们的音高的美数,而 1000赫以上的纯音,则它们的频率数大于它们的音高的 美数(见表频率与它们的音高美数的对比)。这主要是 由于音高的变化慢于频率的变化所致。对于一个包括多 种频率成分的复合声来说音高,主要取决于其基频。例 如,一个包括200赫、400赫、600赫和800赫等成分的复 合声,听起来是一个具有接近200赫的低调的音高。但是, 当用电子滤波器把200赫的成分滤掉,甚至把整个低频成 分都去掉,只保留一组高次谐波,如1800赫、2000赫和 2200赫时,听起来它仍然类似200赫的音高,尽管这时在 音色上已有明显的变化,这便是所谓去基频现象。 响度 声音强弱的属性。根据它可以把声音排列成 由轻到响的序列。响度是与声音的强度和频率有关的一 种主观度量。声学家们以1000赫纯音作为基准音,当其 声压级在阈上40分贝时,其响度为1宋(sone)。如果一个 声音的响度被听者判断为1宋的□倍,这个声音响度就是 □宋。根据心理物理学实验,1000赫纯音的标准响度与其 物理强度呈幂函数关系,即□=□□。□为响度,单位为宋; □为物理强度;□为常数。也就是说,响度随声音强度的0.3 次幂而变化。根据上式,声音强度每增加10分贝时,其响 度即增加1培。 对于纯音来说,等响曲线(图2等响曲线)表明了 响度与频率的关系。图中的每一条曲线表明不同的频率, 具有不同的强度,但它们确有同等的响度级,单位是方 (phon),如40方或60方等响曲线。在低强度时,等响线 的图形类似于听阈曲线。因此,如果声音的强度相等,那 么中频声听起来会比低频或高频声更响一些。随着响度 级或声压级的增加,等响曲线渐趋于平直。也就是说,不 同频率的响度级的增长速度是不同的,低频声的响度级 随声音强度的增长比中频声要快。这表明在高声强时,人 耳对低频声变得比较敏感了。一个由线谱或连续谱组成 的复合声,一般来讲,它所包括的频率范围越宽,其声音 也越响,尽管这时所包含的总声能保持不变。研究证明, 响度与频宽的这种关系,只有当频宽超过某一最小值即 临界带宽之后才会产生。而在其临界带宽之内,响度基 本上不依赖于频宽,这种效应通常叫做响度综合。声音的 响度也与声音持续作用的时间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大 约15~150毫秒),持续时间越长声音也越响。超过这个 范围,这种关系便不存在了。 音色 指复合声的一种主观属性。人们根据它可以 把具有相同的音高和响度的复合声区分开来。例如,不 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音符,听起来不一样,是因为它们的 音色不同。音色主要取决于声能在不同频率上的分配模 式。当不同的声音混合在一起时,人们仍然可听出组成 该混合声的各种声音的音色,而不是产生一种新的合成 的音色,除非它们的基频是相同的。而在这种情况下,音 色确实丧失了特性。因此,在其他声音存在时,某种声 音的音色的鉴别显然与在一复合声中一组谐波的共同的 周期性有关。但是,声音的操作表明,严格的周期性的 音调在音色上是单调的。看来音色并不只是依赖于频谱 的精确结构,而音色知觉更多地是一种模式辨认过程。 掩蔽 在一个喧闹的环境中,人们的讲话很难听清 楚,也就是说,我们的言语声被周围环境的噪声掩蔽掉 了,这就是声音的掩蔽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使讲话 能被听清,必须提高说话的声音,这个提高的量就是掩 蔽阈限。纯音掩蔽现象的研究表明,与掩蔽声频率接近 的纯音易被掩;蔽低频声对高频声的掩蔽大于高频声对 低频声的掩蔽;掩蔽声的强度提高时掩蔽效果也随之增 大。但是,当掩蔽声和信号之间的频率非常接近时,又 会出现两者交替地增强和减弱的音拍现象。这种现象和 两种声音之间相位关系的不断变化有关。研究结果还表 明,当噪声对纯音掩蔽时实际上起作用的只是以该纯音 信号为中心频率的一个窄的频带,这个频带以外的频率 成分对掩蔽的作用不大。H.弗莱彻把这个窄的频带叫做 临界频带。并且认为,当噪声刚掩蔽纯音信号时,在临 界频带内的总声功率等于该纯音信号的声功率。在掩蔽 过程中,除了频率的因素以外,还有时间的作用。当信 号与掩蔽声同时存在时为同时掩蔽,而当掩蔽声在信号 前或信号后出现时为前掩蔽或后掩蔽,如果信号和掩蔽 声分别作用于不同的耳时,所产生的掩蔽叫中枢掩蔽。 双耳听觉 同时用两耳收听所产生的听觉。确定声 源位置的能力主要是依靠双耳听觉(见听觉空间定位)。 但是,应用双耳人们还能够选择性地注意来自某一特定 方向的声音信号,而有效地排除其他声音的干扰。研究 证明,除了改善纯音的可觉察度外,在反相的条件下,双 耳听觉也可以提高言语的可懂度的。这种能力在吵闹的 环境中显得特别重要。 与听觉系统对两耳间相位差的加工能力有密切关系 的一种听觉现象是双耳拍音。它不同于由声学系统把两 个频率的声音混合后在一耳上所产生的物理拍音,双耳 拍音是两耳神经脉冲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也不像物理拍 音那样在整个可听声频范围内都可以产生。双耳拍音只 发生在低频声,在300~600赫之间最明显。单耳拍音只 发生在两种刺激强度相互匹配的情况下,而双耳拍音在 两耳间的强度有很大差别时,甚至一耳的强度低于绝对 阈限以下仍可产生,表明这种锁相关系在刺激强度的很 大范围内都可发生。 与觉察阈限的改善有关的另一现象是双耳响度综合, 即一个声音用两耳听比用一耳听会感到更响。最近的一 些研究证明,对于纯音或窄带噪声来说,两耳的响度大 约是一耳的1.7倍,而对于宽带噪声来说,则可能随着声 级的增加而增加。在高强度时可达到2:1的程度。双耳响 度综合不像单耳响度综合那样,它们与两耳间的频差无 关,却依赖于两耳间的强度差。研究证明,当两耳的声 功率相等时双耳响度综合最大。 听觉适应和疲劳 听觉适应是一种平衡过程,即感受 器对一稳定刺激的反应作为时间的一种函数而下降,然 后达到一稳定的水平。此时感受器消耗的能量和维持它 的代谢能量保持平衡。听觉适应在感觉上表现为声音的 响度开始时有所下降,随后趋于稳定。听觉适应的研究 通常采用响度平衡法。实验表明,听觉对高频纯音比对 低频纯音或噪声容易适应;对稳定的声音比对波动的声 音容易适应;一般在声音作用1~2分钟时适应发展得最 快,以后较慢,通常在声音停止作用2分钟以后适应便得 到恢复。 强度大大超过感受器正常生理反应限度,长时间作 用的声刺激,会造成听觉疲劳。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最 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在刺激声作用时发生的感受性的 变化,而后者则是声刺激停止后发生的。听觉疲劳表现 为听觉阈限的暂时性的提高。听觉疲劳的大小与声刺激 的强度、持续的时间、刺激的频率以及声刺激停止后测 量听阈的时间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把声刺激停止后2分 钟可测得的听阈作为听觉疲劳的指标。听觉疲劳由于不 断地累加而长时期得不到恢复,最终将会导致永久性的 听力损失,即职业性的听力损失。
听觉器官结构模式图:
![]()
频率与它们的音高美数的对比:
![]()
等响曲线:
![]()
| |
【关闭窗口】
|
浏览次数: 3847
添加时间: 2004-01-17 14:30:42 【去讨论区发表评论】 【打印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