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栏目:
周传基教授影视讲座
>>
幻觉
返回首页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记 忆
[ 来源: 作者: 周传基 ]
【字体:
大
中
小
】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人脑感知过的事物,思考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动作,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人类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也就是记忆储备。而记忆储备中的一部分是感知经验,很大的一部分。
但记忆与感知不同,感知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等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 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 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回忆: 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就
称做回忆。
再认: 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称再认。
回忆和再认就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记忆过程中的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没有识记就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就不可能对经验过的事物的再认或回忆。因此,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又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认记和保持。从信息处理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要知道,人类具有惊人的记忆力。这正是我们电影电视所依赖于观众的。
在这个问题上,电影最依靠的是再认。“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称再认。”比如说,日本钢盔(即现在解放军戴的那种钢盔)的经验我们有过,美军的钢盔的经验我们有过。可是当你在看一部关于1937年抗日战争的故事片时,你看见日本兵戴着美式钢盔出现在上海战场。这可不是“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首先,日本兵为什么要戴美军的钢盔?其次,那美军钢盔是1942年才制造出来的,那么这部影片讲的究竟是那一年的事?如何让观众再认。看电影时,观众的兴趣之一就是再认。郑雪莱先生正是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认为准确性不重要,钱不够就可以马虎些。
记忆过程和其他心理过程是紧密联系的。从认识过程来看,认识过程中的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就是由于人们能够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的结果。比如,如果没有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记忆,就没有感觉的印象。不能记住事物的整体和关系,就没有知觉。没有对过去经验的加工改造,就不可能产生想象。不能记住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就不能进行思维。所以记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记忆就没有发展,一切总得从头来。
人都有记忆储备,其中一部分就是感知经验。电影电视创作者不仅要利用观众的感知经验,而且不能违反观众的感知经验。但是,再强调一遍,电影电视并不是让观众通过感觉和知觉来重新认识外部世界,而是通过光波和声波来刺激观众的感觉和知觉,从而调动他的记忆表象中的储备,使他达到理解。
观众不可能明白没有感知过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一般在生活中所说的“没有经验”。想象也是建立在感知经验上的。
记忆表象
(表象这个心理学的概念在英语是IMAGE,也就是我们翻译通常错用的“画面”)
记忆可分为表象和语词两大类。我们需要研究的是记忆表象。
人脑对当前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以前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称为表象(IMAGE)。它组成了记忆的部分内容。记忆的内容还包括各种系统的知识、经验等等,这些是以语词的形式保持在记忆中。所以人们储存在记忆里的所有信息,可分为表象和语词两大类,并在一定条件下,借助表象和语词恢复起来。
表象在记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记忆的主要内容,在记忆中,我们能回忆过去的事物,并再认出曾接触过的事物,主要是依靠表象来实现的。实物教学、电化教育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可是在大陆中国,为电化教育制作的节目大部分是语词为主,表象为辅。那还有什么必要搞电化教育?
A.表象具有直观性。
表象是感知留下的形象,所以它们都有直观性的特征。但是,由于此时客观事物不在面前,而是通过记忆回忆起来的,所以它所反映的通常仅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没有感知时所得到的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
B.表象具有概括性,
它反映着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经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并不是某一次感知的个别特点。表象的概括性还表现在对于同类事物的概括上,例如楼房、树木、宝塔等的形象。任何表象都具有概括性。但是,表象的这种概括性和思维时用语词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是不同的。
C.表象是形象的概括性 表象所概括的,混杂有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而概念只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而舍弃非本质属性。
表象的直观性和概括性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表象虽然具有概括性,但它是和直观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表象所概括的,混杂有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它不同于概念,因为概念所指的是那种保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而舍弃非本质属性的认识。正由于电影电视是诉诸于观众记忆中的表象,所以视听语言的性质和文字的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从表象的直观性来看,表象和知觉相似;从表象的概括性来看,表象和思维相似。但它即不是知觉,也不是思维,而介乎两者之间的中间环节。
人的知觉是与他的内在状态的判断相联系的。人问题试图通过某人的外表特征来推断其内部的心理活动状态,并将这些外在特性作为认识他人的一种倾向来加以判断。就象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脉膊、舌苔、血液及排泄物的化验结果,推断出病人其一内部器官发生病变。在人的知觉中,“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在儿童教育中经常利用表象的这个特点来使儿童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
由此可见,电影电视的语言是利用人的知觉特征,导演给观众的是,比如说,一个人物的外部特征,然后让观众自己像在生活中那样来推断其内部的心理活动状态。就像医生的诊断那样。
【
关闭窗口
】
浏览次数: 3346 添加时间: 2003-11-28 21:56:12
【
去讨论区发表评论
】 【
打印文章
】
相 关 文 章
·视听幻觉带来的逼真性
·
现实的表层
·
电影的发明目的
·走向真实的电影
·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1)
·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2)
·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3)
·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4)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5)
·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6)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听觉空间定位
·大百科全书条目“格式塔心理学”若干资料 1
·大百科全书条目“格式塔心理学”若干资料 2
·
大百科全书条目“运动知觉”
·
大百科全书条目“似动”
·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对“视觉” 概念的表述
·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时间知觉
·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空间知觉
·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听觉
·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1
·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2
·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3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4
·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5
·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6
·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7
网 站 公 告
站 内 搜 索
请选择搜索条件....
文章标题
文章关键字
文章作者
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0-2003 周传基教授影视讲座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