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栏目:周传基教授影视讲座>> 幻觉 返回首页

 
大百科全书条目“格式塔心理学”

[ 来源: 作者: ]
【字体:  
由ontology老师提供

Geshita xinlixue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又译为完形心理
学。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
原子心理学相对立。它采取了E.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
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
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这种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许
可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或格式
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由于这个体系初期的主要研
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故有时又称为柏林学
派。主要领导人是M.韦特海默、W.克勒和K.科夫卡。
  格式塔学派是以似动现象的实验起家的。主持这个
实验的是韦特海默,观察者是克勒和科夫卡。实验借助
于速示器,将a、b两条发亮的直线先后投射在黑色的背
景上。两条线放映时间的相隔过长,例如2000或200毫秒,
观察者可先见a线,后见b线,没有看见运动;时间相隔
过短,例如30毫秒,便可见两线同时呈现,也没有看见
运动;如果时间相隔介于两者之间,例如60毫秒,便可
见a线向b线移动,或只看见运动,没有看见线,这便称
作似动现象,与看电影时所见的相同。电影的相片是静
止的,但放映时观众却看见人物形象的活动。
  前人早已发现这种似动现象,但韦特海默对于它的
解释则是新颖的。以前的心理学家在解释运动知觉时,或
采取眼球运动说,或采取后象混合说,或采取联想说,以
为先有某些感觉元素,然后这些元素综合起来,构成了
运动知觉。但是韦特海默对这些解释一一加以排除。实
验证明,眼球运动至少需要130毫秒以上,60毫秒时间是
不可能产生眼动的。其次,后象混合说也难以成立,因
为在产生似动现象时,眼球没有移动,如何能有后象的
混合呢?第三,联想说也得不到支持,因为据似动现象
观察者的报告,他们所看见的现象是一条线在移动着,或
仅见运动而不见线,不是先见a线,后见b线,然后由两
条线的感觉,产生综合作用,形成运动的知觉。因此,运
动知觉是一个格式塔,不能解释为感觉元素的联合。
  韦特海默以前的心理学也有少数人认为一个整体不
等于各部分之和。E.马赫认为一个圆周的颜色和大小可
以改变,但其圆周性不因之而变;一支曲调的连续的音
符可以改变,但听来还是同样的曲调。马赫把圆周称为
空间形式的感觉,曲调称为时间形式的感觉。很明显,他
把感觉的意义扩大了,因而造成了混乱。但是他和C.von
埃伦费尔斯的形质说是同声相应的。埃伦费尔斯把这些
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称为“形质”,于1890年在一篇论
文内提出形质的概念。他提问,空间和时间的形式是一
种新的元素还是旧的元素的集合呢?他的结论是一种新
的元素。他认为一个正方形是4条直线构成的,但是“正
方形”可不是这4条线的集合体,它是一种新的形式、性
质或元素。所以马赫和埃伦费尔斯的研究只是要在旧有
的元素外增加一个新的元素,并没有根本否定元素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则认为,现象的经验就是整体或格式
塔,所谓感觉等元素乃是不自然的分析的产物。现实的
经验只能证明“感性的组织”。克勒说:“当我眼看面
前的书桌时,我便看到许多界线分明的整体在视野内各
别分开,桌面上有一张纸、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条
香烟等。”他为了证明这些分离整体的现实性,认为不
妨试行将这些物体的部分与背景的部分合成另外一些整
体,结果就可以有时失败,有时有较好的成就,但其所造
成的新整体与自然的整体相形之下,就不免离奇古怪了。
读者也许以为这是由于人们日常应用过这些东西,习惯
于把它们看成分离的整体。他说:“谁能否认一张纸、一
支笔是大家熟悉的物体呢?我由于过去的经验知道它的
用处和名称,因此,毫无犹豫地应当承认它们有充足的
‘意义’。但是根据这些事实,可不能立即断言,如果
不知道它们实际的功用,一张纸或一支笔就将在我们的
视野内不能成为分离的整体。可能在我们具有那种知识
之前,这同样的实物虽然我们并不认识,也不能叫出它
们的名称,但是它们在视野内仍旧出现为个别的单元,分
离的整体。”克勒还举出许多其他实例为证。总之,在
克勒看来,现象的经验是整体,是单元,不是感觉元素。
  韦特海默说,很久以来,欧洲科学的特点是认为科
学的任务在于将复杂的东西破成元素。现在“如果以活
生生的经验请教于科学,问它对这些经验能够讲些什么,
它便给你一大堆的元素如感觉、意象、感情、意志、动
作和与这些元素有关的定律等,它对你说,请吧,你就
用它们重新组成你的经验吧。这就使我们在具体的研究
上陷入困难,引起了传统分析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很
明显,这个批评的矛头不仅针对感觉论,而且也针对联
想主义。韦特海默把这些学说,讥评为镶嵌说或包扎说。
W.冯特认为心灵有将元素主动地综合为整体的统觉,但
在韦特海默看来,这个统觉说还是让感觉元素占据重要
的地位。至于格式塔则“不是用主观方法把原本存在的
碎片结合起来的内容的总和,或主观随意决定的结构。它
们不单纯是盲目地相加起来的、基本上是散乱的难于处
理的元素般的‘形质’,也不仅仅是附加于已经存在的
资料之上的形式的东西。相反,这里要研究的是整体,是
具有特殊的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所考虑的是有具体
的整体原则的结构”。T.H.利黑认为这就是格式塔心理
学的核心的主张。
  格式塔心理学有一条基本原则是组织。组织原则首
先是图形和背景。在一个视野内,有些形象比较突出鲜
明,构成了图形;有些形象对图形起了烘托作用,构成
了背景,例如烘云托月或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一个知觉野或知觉场中,邻接的单元便与大小、形
状或颜色相似的单元连合在一起。反之,距离较大或大
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的单元,则各自分离,不相隶
属,主观上如果硬把它们拉在一起,也难造成稳定的组合。
在听觉方面也有相同的现象的经验。时钟的声音“的嗒”
组成自然的节奏,改成“嗒的”虽暂时可能,但不久又
恢复到“的嗒”了。
  为了解释似动现象,韦特海默曾提出脑历程的交互
影响的场论,认为脑内有一中心位置受了刺激时,便有
一定大小的神经波传播出去像投石于水时所引起的涟漪
一样。假使a点和邻近的b点先后受了刺激,则a和b之间
产生了短路。如果 a点传出的涟漪达到最高峰而有类似
的兴奋圈恰恰从b点来到,神经历程的方向便决定于a先
到达的这个事实。a、b两点越加接近,似动历程产生的
条件便越加有利,而这个历程就是一个广阔的特殊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便运用这个场论解释知觉单元的组合。E.
G.波林说:“我们已经看到,格式塔心理学对于整体的
重视导致其弟子们应用了场论。如果场内的材料由于互
相作用的场力或由于它的作用类似于磁场或电场的作用
而造成形状,那么经验的项目构成结合的图形就可以有
时被理解了。”
  格式塔心理学还用这个场论研究学习问题。克勒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被迫困居在特内里费岛,便
从事于黑猩猩学习的实验。他给黑猩猩布置各种不同的
学习情境,观察它们如何解决问题,取得目的物──香
蕉。这种情境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动物要走向目的物,
而动物和目的物之间则由实验者设置了障碍。动物必须
观察整个情境,领会目的物和障碍物的关系,然后克服
障碍,解决问题,取得食物。这种学习称作顿悟学习,与
E.L.桑代克的试误学习不同。试误学习的障碍不是动物
所能观察得到的,以致它们只得进行盲目尝试,试而误,
误而再试,最后侥幸得到了成功。而顿悟学习则是动物
领会情境的关系,或利用手杖将香蕉拉到手,或把箱子
重叠起来,跃登其上取得高悬于屋顶下的香蕉,或将目
的物推向相反的方向,用迂回的方法达到目的。总之,动
物在顿悟学习的情境内,能够凭自己的智慧使整个学习
场得到知觉的改组。本来是黑猩猩用作玩具的手杖,现
在可变成它用以拉取目的物(香蕉)的工具了。波林说:
“这就是心理学的新篇章。”这一新篇章把各项经验的
组织描述为可感知的客体,再把这些客体的结构描述为
更大的系统,而不与‘感觉’或其‘属性’发生任何关
系”。波林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这个总结是相当正确的。



关闭窗口

浏览次数: 3408 添加时间: 2004-01-12 11:28:24 去讨论区发表评论】 【打印文章

相 关 文 章
  ·视听幻觉带来的逼真性 
·现实的表层  
·电影的发明目的 
·走向真实的电影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1)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2)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3)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4)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5)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6)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听觉空间定位
·大百科全书条目“格式塔心理学”若干资料 1
·大百科全书条目“格式塔心理学”若干资料 2
·大百科全书条目“运动知觉”
·大百科全书条目“似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对“视觉” 概念的表述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时间知觉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空间知觉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听觉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1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2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3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4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5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6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7 
网 站 公 告
站 内 搜 索

Copyright © 2000-2003 周传基教授影视讲座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