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栏目:
周传基教授影视讲座
>>
幻觉
返回首页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前言
[ 来源: 作者: 周传基 ]
【字体:
大
中
小
】
老经验往往是没有用的,老一套的经验在新事物面前简直是一筹莫展,只能遭到失败。老经验和老脑筋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中国的电影电视界表现得尤其明显。自从电影诞生以来的一百年里,可以说,中 国电影理论界始终不敢认真的、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电影这个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产物。中国影片的制作 方法和留声机灌唱片是方法是一模一样的--仅仅是纪录其它的艺术。而且至今( 一百零一年) 如此。中国电 影理论界在一百年中始终是在电影外围兜圈子,就是不研究电影本身是什么。甚至不敢触及人所共知的、 电影最基本的元素:光波和声波。试看,在庆祝电影一百周年的活动中,有多少门外汉在活动啊。中国电 影理论只能说是电影理论的史前史的东西,它根本不是电影理论。但是它在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创作。
可怕的是,有一些已经高中毕业的“年轻人”,自己对本体毫无所知,连光波是怎样作用于人的眼睛都没有 弄明白,也不打算去弄明白,一旦听到有人谈电影的本体,电影的幻觉,就居然反对起来,什么“是啊, 但是....”( 某些电影理论家的惯用词 ),其实他根本不懂那“是啊”所包含的道理。不了解情况就没有发言 权。都高中毕业了,把本体论研究透了,然后再反对,也不迟嘛。真不知是哪些不学无术者把我们的年轻 人教唆成这样的废品。
在和这些人争论时,他们每提出一个反对的观点,就错一次,没有一句是对的。真叫人吃惊。就连心理学, 不仅极少人认真地去研究这门与电影的本体有密切关系的学问,而且读都读拧了。电影电视是运动,可是 有人在心理学里专读静态方面的视知觉,却把似动现象置于不顾。这是为什么?
不论现实的情况有多么严重,我们不仅要坚持研究电影的本体,而且要通过本体论彻底否定那非电影的“ 电影综合论”。中国电影受综合论的祸害已经到了使故事电影濒临灭顶的地步了。从制片的角度来看,综 合艺术论也是赔钱理论。面对着好莱坞十大钜片的入侵,综合论束手无策,毫无抵抗能力,只会找到一些 根本不能成立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什么好莱坞电影儿是用钱堆起来的啦等等。给你钱你会拍吗?电视连 续剧《三国演义》花了多少钱?还有一些不用钱堆起来的好莱坞电影儿,比如说《精神病患者》综合论者 会拍吗?别说大话。我就拿出该片的一段来请哪些吹牛说中国导演就缺钱的所谓导演分析一下,如果你分 析不出来,那就更不用说你会不会拍了。《精神病患者》是低成本影片,请哪一位对我说的话不服气的人, 如郑雪莱先生,分析一下该片的第二场戏,即女主人公在家收拾行李准备携款潜逃的那十二个镜头。这十 二个镜头我几乎在每个班上都分析过,在我的讲义里也有。这没有关系。现在你是导演,请你告诉我,你 是怎么拍的,想达到什么目的。答卷请发表在“影视杂谈”上。我讲究实的,不喜欢那空对空的虚玩意儿。 这样我们就可以弄明白拍电影的关键在哪里。
要研究电影电视的本体势必涉及到心理学, 而在大革文化命期间,一大批愚昧者把心理学归之为意识形态。于是中国最大、最有权威的北京图书馆就 把心理学另册打入柏林寺分馆。而且在打倒四人帮后,象我们这些小小老百姓拿着本单位的党委介绍信也 只能借所谓的蓝参书。我就老戆了。写了许多借书条,结果馆员告诉我,这本不能借,那本不能借。为什 么?我有党委介绍信啊。你那信只管借蓝参。这本书是红参。那红参什么人能借阅?部长级。这我就不明 白了,中央政府只有八个部长,加上两个主席和几个总理也超不过二十人。他们会对心理学感兴趣?就算 他们有这样的学习精神,他们可会把所得知识传给我们这些小小老百姓?他们怕我们得到更多的知识,否 则怎会叫“大革文化命”呢?这就是实际情况。有人会说,你提的是旧事。对的,旧事也实在太多了,提 不胜提,防不胜防,堵不胜堵。可是旧事在当时也是新事啊,假设我们回到当时,我问你,怎么会出现这 种现象的呢?那时不是要我们大革文化命吗?这就说到点子上了。为什么不痛痛快快承认了这人所共知的 是呢?竹筒倒豆子嘛!这不是什么奇谈逸事,而是严重地影响了后来的历史事实。这必须写在教科书里。 我不会写那种枉顾左右而言它的、四平八稳的、假正经的所谓教科书。谁也别装三年早知道,那时有人要 学心理学,还不被把打成反革命!在电影的基础教科书里,用强刺激都不见得起作用。中国习俗+当代中 等教育的水平与方法+电影综合艺术论=?!?!?!?!有人说我偏激。不对。我没有烧书,倒是被迫 处理掉60公斤的书籍,中国的知识是论斤算的,万岁!我没有主张全国停课,从而毁掉一代青年,后遗症 遗留至今。我没有砸历史文物,毁我民族文化( 这也叫弘扬?) 我没有把心理学说成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 学说。偏激的不是我。
有人会注意到,在我们的宣传与广告中至今还没有运用心理学,还在哪里一千遍地大喊大叫和竖大姆哥呢。 倒是把宣传品和广告品都冠以“艺术形式”的美名,连“广告美学”都出笼了。由此可见,我们的心理学 不仅十分落后,而且在使用时,有些人难免会产生心理障碍。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电影艺术辞典》中 对完形心理学的评语就充分流露出这种心理障碍。而且写出这一评语的先生( 姑隐其名,老同事了) 据我了 解,他并没有研究过心理学,也只不过是读了爱因汉姆的《电影作为艺术》,最多还加上他的另外一本书 《艺术与视知觉》,望文生义地就妄加评论起来。说老实话,如果是我,我可没有那个狗胆对一门我不熟 悉的学科妄加评语,仅仅是因为我自认为自己是电影权威。如果我对一门学科发生兴趣,无论是赞成还是 反对,我得先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因为我怕别人说我是文化诈骗犯。
从以上介绍的情况来看,即便我们在五十年代就已经翻译出版了爱因汉姆的《电影作为艺术》一书,但是 并没有引起中国电影理论和创作界对心理学的广泛注意。就我本人来说,也没有例外。我是半路出家、领 导分配来搞电影的。正如有些人说的,周传基懂什么电影,他是一个翻译。或者说,周传基不是电影学院 科班出身的,他只是图书馆的资料员。甚至有人因为我在干校当泥瓦匠,也就在公开的学术讨论会上说, 周传基是什么人,只不过是一个泥瓦匠。正因为我就是以上人们所说的那种种人,所以一开始学习电影 了爱因汉姆的《电影作为艺术》,但是就没有领会其实质。后来即使已经从翻译工作中接触到“似动现象 的幻觉”等心理学概念,但是还没有有意识地去学习心理学。直到有一次参加北师大学生会的课外活动的 讲座时,该校心理学系的一些研究生对我所讲的东西发生了兴趣。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才意识到心理学 与电影的重要关系。亡羊补牢。这时我才有意识地从心理学入手来研究电影。( 附注:那时整个电影界对 心理学的研究还没有什么动静,而且至今还把这研究称为“周传基一家之言”,其愚昧可见 )。并且 认识到,心理学与艺术是有直接关系的,什么“心理学不是艺术”的说法是多余的。尤其对于电影的初学 者来说,更加有害。它把研究电影的那条正确道路堵死了。我们关心的,不是心理学不是艺术,而是心理 学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当我在夏威夷大学讲授电影视听语言课时,有一位晚注册的学生在我把课讲完之后跟我说。她之所以对我 的课发生兴趣,从旁听转为正式生,就是因为她在我的第一堂课上发现我在讲心理学。而她是心理学博士。 她跟我说,她读完博士,可没有一个老师是用电影来解释心理学的。我却这样做了。我告诉她,有些心理 学家早就开始研究电影,可心理学不是我的专业。她说,可是你讲的全是心理学。因为我在心理学方面确 实是一个外行,所以理所当然地要征求这位专家的意见,问她我讲的心理学有没有毛病。尤其在这个班上 我曾和一位美国教授(亚洲艺术专业)争论视知觉与不同文化的关系问题。她认为我讲的是对的。书上也 是这样的谈的。我自己的研究结论也是这样的。因此我对心理学与电影的关系就更明确了。而且此后在每 个班上所做的心理实验(不下千余次)都是成功的,而且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只要涉及镜头里的纵深 和运动(不谈这两个方面就没有电影),那当然是在谈幻觉。
但是还要补充一点。在INTERNET网上讨论电影与心理学的关系时,有一位留学博士以上水平的先生发 表评论说,中国人的习惯是,你既然去征求意见,人家当然说好话。可是我只是说,她跟我说的,而且说 的是一件事实:即她因为在第一讲发现我讲的是心理学,才从旁听转为正式生。何以就能武断地说,是我 主动征求她的意见,的结果。一个博士在学术讨论或争论中,居然能够采用这种信手拈来的推断,即便我 酒喝多了撒酒疯时也不会降格到做出这样做的事来。看来这又得归功于大陆的中等教育。幸亏我没有受过 这种毒害。另外,这位大学者如此做的目的是想证明什么呢?他想证明我说的电影与心理学的关系不属实。 可是这位大学者没有能力考虑到把这样做的结果是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他懂得心理学吗?从他前后 的言论来判断,他显然不懂。因为他后来在预言我根本不懂心理学,而且幻觉也讲不长久的时候,好象又 承认心理学跟电影是有关系的了。问题又变成是我不懂心理学了。他前后自相矛盾。按理说,一个博士的 思维不应该如此混乱。我不得不考虑,他的博士学位是怎么得来的。
他根本不知道心理学表现在电影里就是立体幻觉运动幻觉,可他就敢对自己不懂的事情下结论。这对我在 大陆中国的教学是一个偶然的收获( 在香港都用找不到这种收获 ) 。收获是:那时我还没有可能上载更多的 实例,于是有些外行就开始诈了。这是中等教育的成果。也是我在“一场争论”中指出的那些三年早知道。 对付他们的办法是先不要全说了,让那些无知者先得意一阵,乱说一通。然后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往会找。 等到我的大量实例一出来,他就傻眼了。可是我在网上没有那么做,我认为来我讲座的都是求知心重的, 直率的年轻人。是求知,也不是显示谁更有才能。用不着耍心眼。没有及时上载实例是技术问题,我不会 上载。真是没有料到。当后来实例成功上载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所谓收获就是我今后在网上也要考虑到 这种情况。
另外在这个问题上我又长了一次见识,那就是学什么都要从基础学起。当我认真开始研究心理学的时候, 我只读普通心理学(后来我推荐学生研究心理学时,都是让他们读普通心理学)。我觉得普通心理学已经 把电影心理学说清楚了。就拿电影的摄影原理来说,教科书上所有的内容都包括在心理学的视觉感觉那一 章里。我的专业不是电影摄影。所以在我的那本《大学影视艺术概论》一书的视觉部分,我谈的就是心理 学所涉及的部分。不要好高鹜远,不要跳班。普通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轰大嗡是没有用的,谎言说一千遍 不会成为真理的。可我们喜欢“音乐大作”。特写镜头不一定起着贝拉.巴拉兹的《电影美学》中所说的 作用。全是特写,近景,也就没有特写近景的作用了。可是在一个中景甚至全景中创作者通过布局和调度 可以把观众的眼睛吸引到某一被摄体上,于是在观众的脑子里,这个被摄体就变成了特写。声音也如是。 法国影片《舞会与小提琴》中当那孩子单独一人跑过林中空地时,吓得喊了一声“妈妈!”当我第一次看 的时候,我感到在这个远景中,这一声的音量处理得响,很多人有同感。可第二次看时,却是从远处传来 的微弱的一声。原来是观众自己把它放大了。另外,普通心理学告诉我们,光的变化要比声音的变化强五 倍,观众才能感觉到。声音可以改变银幕上的光的亮度。有人记得《战舰波将金号》是有声片,这是导演 运用幻觉的成功。普通心理学还告诉我们,在瞬息的媒介(电影电视)中,出现频率高的字容易接受,频 率低的(即生疏的字)字观众来不及接受。而我们的电视节目中的主持人却竞相在查康熙字典。
回过头来看,综合艺术论的祸害甚至毁掉了我国电影创作者的一切正常的感觉、理解和思维。一部光、声 形象错误百出的东西可以被电影电视理论专家誉为杰出电影或电视作品。我真不明白他们是怎么看电影的。 我总觉得他们即没有真正地看,也没有真正地听。
敝人不是心理学家,也没有那种胆量,妄想通过读一两本心理学的书之后就冒充专家,或进行批判,我只 是在研究视听语言的过程中领悟到心理学对电影电视视听语言研究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几万人的课堂测验 所证实的经验。在这里我只是把他人的专著中有关影视的问题选出来,给大家一点启发。希望年轻的电影 电视理论家和创作者放下成见,努力攻读心理学,而且是先从普通心理学入手,千万,千万。
【
关闭窗口
】
浏览次数: 6241 添加时间: 2003-11-09 22:33:50
【
去讨论区发表评论
】 【
打印文章
】
相 关 文 章
·视听幻觉带来的逼真性
·
现实的表层
·
电影的发明目的
·走向真实的电影
·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1)
·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2)
·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3)
·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4)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5)
·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6)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听觉空间定位
·大百科全书条目“格式塔心理学”若干资料 1
·大百科全书条目“格式塔心理学”若干资料 2
·
大百科全书条目“运动知觉”
·
大百科全书条目“似动”
·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对“视觉” 概念的表述
·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时间知觉
·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空间知觉
·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听觉
·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1
·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2
·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3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4
·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5
·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6
·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7
网 站 公 告
站 内 搜 索
请选择搜索条件....
文章标题
文章关键字
文章作者
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0-2003 周传基教授影视讲座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