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栏目:周传基教授影视讲座>> 幻觉 返回首页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思维
[ 来源: 作者: 周传基 ]
【字体:  

思维是认识的最高层次--高级认识过程。思维借助于记忆储备中的感觉、知觉所得到的材料为基础的。思维所考虑的是对象和现象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而这些内部联系和规律性是简单直观所不能达到的,但它们很重要,因为它们是对象、现象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本质。

人的心理活动多种多样,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处于清醒状态的每个人对它都十分熟悉,比如,听到“树”的沙沙声;看到光亮、颜色;尝到滋味;闻到气味;摸到物体的硬软或冷热等都是感觉。在这些感觉的基础上,就能辨认出这是刮风、阳光,那是花朵、大理石等等,这就是知觉。在离开了刺激物的作用之后,原来听过的话语,看过的某些图形、物象仍“话犹在耳”、“历历在目”,这就是记忆。

人不仅能通过记忆把经历过的事物回想起来,而且还能想出自己从未经验过的事物,如形成小说里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和场面,这就是想象。凭借人所特有的语言,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事物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例如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脉膊、舌苔、血液或排泄物的化验结果,推断出他某一内部器官发生病变的这个思索过程,就是思维。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就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了统称认识过程。

注意力与观察

注意 是心理过程的开端,并且总是伴随着各种心理过程的。当人在注意着什么东西的时候,他就是在感知什么。当人在回忆和思维的时候,他必须指向和集中于要回忆和思考的事物。

人在生活中为了认识他周围的世界,在不断的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人的生活习惯。观察分有意与无意。在生活中,当人有意识地在进行观察时,还要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边看边想。因此观察离不开思维,有人称它为“思维的知觉。”

再强调一遍,看电影电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引起观众注意和观察的过程。所以要研究人的心理过程是怎样开始的。
我们的故事片,无论是纯属宣传,或者是表达什么哲理思想,都着眼于“深沉”,就连介绍钱塘江潮的纪录短片的解说词也要说上两句:“他们一面观潮,一面似乎在思索着什么。”所以一开场就先来一段深沉的内心独白。好莱坞电影儿可懂心理学了,因为懂得了心理学好赚钱。好莱坞电影儿的开场前三分钟总是要来一段绝活。为什么,先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再说,然后给他们脑袋里打上两三个问号。让他们欲罢不能。

注意力只起着维持某种心理活动的指向和使这种活动不断身入的作用。所以表现形式的重要功能就是让观众对其内容的注意。电影电视创作如果不讲究表现形式,就无从引起观众对内容的注意。

注意不仅表现在认识过程中,而且还表现在其他的心理过程方面。例如在情感体验中,如果没有注意,情感就无从表现,没有注意对象,空间应该表示愉快,还是畏惧,也就无从确定了。
注意也和个性特征分不开的,因为注意是属于主体方面的,一个人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都刻划着一个人所表现的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电影电视创作者所要做的是有意识地左右观众的注意力指向性,并且维持他的注意力,抑制无关的活动。这样,注意的对象就能够得到鲜明和清晰的反映。这对三分钟的电视广告尤其有用。
文学只让读者注意它要读者注意的事物,读者没有选择,因此无需过滤。而电影电视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注意力

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伴随着心理过程而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注意是心理过程的开端,并且总是伴随着各种心理过程的。任何心理过程的开端,总是表现为我们的注意指向物这一心理过程所反映的事物。但是,注意并不反映这个事物,因为当人在注意着什么的时候,他就是感知什么,当人在回忆和思惟的时候,他必须指向和集中于所要回忆和思考的事物。在心理过程开始之后,注意并不消失,它伴随着心理过程顺利地进行。
但是,注意并不是心理过程本身,而是伴随着各种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特性,因为它只起着维持某种心理活动的指向和使这种活动不断地深入的作用。

注意的特点:

一、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笥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1. 指向性:认识活动的选择性,对认识活动的对象进行有意的和无意的选择,并且还表现在对这些事物比较长久的保持。

2. 集中性:不仅指心理活动离开无关的事物,而且也抑制无关活动。这样,注意的对象就能得到鲜明和清晰的反映。

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感知一切对象,只能感知其中少数对象。
在思考问题时,我们也只能同时想到少数几个问题,而不能想到所有的问题。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部的。由于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这些少数对象就被清晰地认识出来,而同时作用的其他对象,就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得比较模糊。所以人注意到某些对象时,他同时便离开了其它对象,集中注意的对象是注意的中心,其余对象有的处于“注意的边缘”,多数处于注意范围之外。

注意对人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使人及时地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明晰了反映客观事物;使人能够适应环境。

二、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具有一系列的功能。

1.选择功能 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其它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注意把有关信息线索区分出来,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如果没有这种选择功能,生活将变成一片混乱。

2.保持功能 信息输入后,必须经过注意才能得到保持;
如果不加注意,就很快消失。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之中,一直到完成行为动作,完成认识活动,达到目的为止。即注意跟踪一个信息。 

三、选择性注意的模式

人面临着大量的信息,但个体的神经系统在同一时间内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是极有限的,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使中枢神经系统不到处负担重。一般地说,具有新异性和强烈的刺激,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容易通过过滤而被注意。人所期待的信息也容易通过过滤而引起注意。事实上,没有集中注意而设想被关闭的通道所传递的信息并没有完全被阴断,而只是被衷减,其中重要
的信息仍可以得到高级的加工反映到意识中。这就是说,人可以注意两个通道的刺激,这样就对布鲁德本特的单通道模式做出了修正。

四、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每当新异刺激出现时,人便产生一种相应的运动,将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的方向,以便更好地感知这一刺激,巴甫洛夫把这种反射称为“定向反射”。定向反射活动时,除了朝着剌激的方向转动眼睛和头部以个,还有植物性反应和脑电波反应。

人在注意某些事物时,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即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大脑皮层对当前刺激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核心,这里具有适度的兴奋性,旧折暂时神经联系容易恢复,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容易形成和分化,因而能够充分揭露出注意对象的意义和作用,对客观事物产生清晰而完善的反映。

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的相互诱导规律,当大脑皮层一定区域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时,由于负诱导,大脑皮层的邻近区域处于不同程度的抑制状态,使落在这些抑制区域的刺激,不能引起应有的兴奋,因而得一到清晰的反映。负诱导愈强,注意就愈集中。
因此,当人的注意集中于一事物时,对于其它事物就会“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

优势兴奋中心是一种动力过程,可以从这一部位转移到另一部位。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是注意转移的生理机制。

五、注意和大脑皮层的活动有关

人由于有了第二信号系统,所以能按自己的或别人的提醒,坚持注意或转移注意的方向,使注意带有意识的特点。

由此可见,注意既与大脑皮层的活动有关,也与皮层下结构的活动有关,但是它们各自作用不同。注意是中枢神经系统多种水平的整合活动。

六、人在集中注意于某个对象时,常常伴随有特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下列几种:

1.适应性运动。 人在注意时,有关的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例如,听一个声音时,把耳朵转向声音的方向;人在注意看一个物体时,把视线集中在该物体上,盯着眼睛看; 当沉浸于
思考或想象时,眼睛常常是“呆视着”,好象看着远方一样,周围的对象就被感知得模糊起来而不分散注意了。

2. 无关运动的停止。 当人集中注意时,常常表现为静止状态。

3. 呼吸运动的变化。 人在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呼与吸的时间比例也改变了,一般吸得更短促,呼得愈加延长了。
在紧张注意时,甚至会出现呼吸暂时停止的情况。

但注意的外部表现有时可和内部状态不相一致,如貌似注意一件事而实际上心理活动却指向和集中于另一件事上。

关闭窗口

浏览次数: 3229 添加时间: 2003-11-28 22:08:11 去讨论区发表评论】 【打印文章

相 关 文 章
  ·视听幻觉带来的逼真性 
·现实的表层  
·电影的发明目的 
·走向真实的电影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1)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2)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3)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4)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5)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6)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听觉空间定位
·大百科全书条目“格式塔心理学”若干资料 1
·大百科全书条目“格式塔心理学”若干资料 2
·大百科全书条目“运动知觉”
·大百科全书条目“似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对“视觉” 概念的表述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时间知觉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空间知觉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听觉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1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2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3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4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5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6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7  
网 站 公 告
站 内 搜 索

Copyright © 2000-2003 周传基教授影视讲座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