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栏目:
周传基教授影视讲座
>>
幻觉
返回首页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 来源: 作者: 周传基 ]
【字体:
大
中
小
】
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人脑是反映外界的物质器官,它提供了激发人的心理活动的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实际的作用,那 就需要依靠外界的刺激。我们把客观事物作用 ( 从刺激开始 ) 于人,从而使人产生心理活动的过程称作心 理过程。没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从刺激开始),便不可能产生心理活动。
从电影电视来说,使观众产生心理活动的手段是光波和声波,那也就是说,电影电视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时, 它把客观事物作用于观众的手段就是光波和声波,而光波和声波对人来说是一种对感官的刺激,它首先作 用于人的感觉,视和听的感觉。由此可见,电影电视语言正是借助于人的视听两个感官来(通过摹拟人的视 听感知经验)激发观众的心理活动。从表面上看,我们只需给观众一种简单的,人人都能懂的、最初始的刺 激来激起观众的感觉心理活动即可。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障碍恰恰在这里。我们的创作者是搞艺术 的,怎么电影电视说来说去不是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产物,就是光波声波的感官刺激呢!这正是电影电视 的本体的特点。电影电视是一门崭新的媒介形式,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艺术。所以我们必须耐着性子,根 据事实来进行科学的诊断,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最终我们会发现电影电视电影电视并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 那样。它既不是综合艺术,也不是简单的光波声波的纪录机器。
在生活中,人首先是通过感觉来认识外部世界,所以我们就循着这条路走下去。
心理学告诉我们,虽然感觉是人认识外部世界的最初始的一步,但是这仅仅是开始。通过感觉,我们知道 事物的个别属性。这些个别的属性是储存在我们的记忆中,通过这些记忆积累我们对事物渐渐有一个完整 的映象,从而知道事物的意义,知道它是什么。这就是知觉。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的。而这些感知经验都 储存在记忆之中。记忆是人脑中过去的感觉、知觉经验的储备。没有记忆就没有认识,也不会有思维。这 也就是说,记忆是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别忘了,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光影和 声音正是在摹拟的人感觉。这里有必要再加一句。这里指的生活中的客观事物的光和声对人的视听感官的 刺激,不是那不同文化的不同的绘画成规的刺激。电影反映生活不需要通过绘画成规的过滤。
但是记忆与感知不同,感知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的事物的反映。而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电 影电视给予观众的光波声波的刺激不是对当前直接作用的事物的反映,而是诉诸于观众记忆储备中的经验, 也就是通过刺激观众的视听感觉来调动在他记忆中由平在生活中通过感觉而积累和归纳出来的知觉、认识 和思想,从而达到理解。可见心理过程包括同直接的认识活动联系着的现象--感觉、知觉、思维、记忆、 想象。
这就是我们要通过心理学所获得的的知识。
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下人的大脑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是怎样的,逐一地来研究这些心理现象。
感 觉
感觉的种类:触觉、味觉、听觉和视觉,还有平衡、运动、内脏感觉等等。
对现实反映的最简单的形式,或者说是最原始的形式就是感觉。比如说,在生活中我们看到闪电、听到雷 响,这就是属于感觉的心理活动。通过感觉,我们知道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比如血是红色的等等,但是 通过感觉,我们只能了解事物的个别属性,不知其意义,不过一切更高级的、更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 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现在再让我们先来看看客观世界影响(刺激)感觉的主要因素:
刺激的强度--感觉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每一种感觉都是由适当的刺激作用于特定的感官而产生的,但 是,如果剌激强度太弱或过强,都不会产生感觉。这就是说,使感觉得以产生的剌激强度有一定的想象范 围。最小剌激强度就是这个范围的最低限度,心理学统称感觉的“绝对阈”或“下限”。如,刚刚能引起 听觉的声音 ( 1000 赫 ) 强度是0 分贝,这就是声音的绝对阈。而那种即使继续增强也不能使感觉进一步变 化 ( 甚至产生痛觉 ) 的剌激强度则是这个范围的上限或上阈。(所以有许多故事影片在试图通过大轰大嗡来 煽情是徒然的━━再重复一遍,继续增强也不能使感觉进一步变化,甚至会产生痛觉。)
任何刺激强度的增减只有超过差别阈限才能被感觉到。而各种感觉的差别阈限都不相同,比如说:
音量..............0.003
视明度............0.016
这里就涉及声音的音量的大小和景别的大小关系问题。《巴顿》西西里岛登陆的前两个镜头恰恰体现了创 作者在这方面的巧妙的运用。(见影片读解的《巴顿》)
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注意的重要原因。相对强度在引起无意注意也有重要意义。
从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开始到最终形成感觉,有一短暂的潜伏期。不同感官的刺激时间不一。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等方面的显著差别,构成鲜明对比时,会引起人们 的注意。还有,对电影电视是最重要的,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即运动)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有人认为影视语言从人的感觉入手,那太低级了。英语世界有人把这叫做VICERAL。不!这是基础,视听 语言只能从感觉入手,它只能提供光声的刺激。感知是观众的事情。所以提供让观众感觉的刺激,这是基 本功,这也是一门本事。利用通过刺激观众的感觉,调动他的记忆中的感知经验,让他做出判断。比如, 我们拍摄一辆从左至右驶过的卡车,而靠近摄影机的地方站着一个女人。观众从银幕上看到后,他的大脑 就在判断,噢,一辆卡车从一个女人旁边驶过。那是三十年代的日本丰田,司机穿着一身日本军服。车身 漆的是日本军用的草绿色。背景是北平西单牌楼,还看得见远处的宣武门城楼(北京没有西单牌楼,城墙 也被折毁了)。这大概是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的时期。而那个女人穿的旗袍开衩高到膝盖以上,领子很高, 头发梳得油光光的,准是个妓女。那妓女是主要人物吗?她与日本侵略军有关系吗?看下去再说。我们提 出症侯,引起观众的注意,观众就兴趣十足地象医生看病(摹拟)那样来进行诊断。别给他出难题就是了。 这一手段有人办得到,有人办不到。无能的人只好借助于综合艺术了,“政委,您已经从海军部队退体两 个星期了,现在您从上海买了头等船舱的船票到青岛去干什么啊?”请问,有谁在生活中是这样说话的?
在电影里想要用国画的成规来调动观众的视知觉, 那可有些麻烦。国画是怎么画汽车的?用什么样的光学 透镜才能拍出国画中的那种透视关系?画的那西单牌楼,观众认得出来吗?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号称日本 民族电影的大师,他不是把日本绘画的空间成规搬进了他的电影中,而是把现实生活中日本社会所特有的 空间关系搬进了他的镜头中。沟口健二的长镜头只是用摄影机的横移来摹拟日本卷轴画的展开。他也没有用日本绘画的成规。
【
关闭窗口
】
浏览次数: 5137 添加时间: 2003-11-09 22:36:20
【
去讨论区发表评论
】 【
打印文章
】
相 关 文 章
·视听幻觉带来的逼真性
·
现实的表层
·
电影的发明目的
·走向真实的电影
·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1)
·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2)
·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3)
·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4)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5)
·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6)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听觉空间定位
·大百科全书条目“格式塔心理学”若干资料 1
·大百科全书条目“格式塔心理学”若干资料 2
·
大百科全书条目“运动知觉”
·
大百科全书条目“似动”
·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对“视觉” 概念的表述
·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时间知觉
·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空间知觉
·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听觉
·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1
·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2
·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3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4
·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5
·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6
·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7
网 站 公 告
站 内 搜 索
请选择搜索条件....
文章标题
文章关键字
文章作者
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0-2003 周传基教授影视讲座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