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百科全书条目“运动知觉”
|
[ 来源: 作者:
] |
 |
【字体:大 中 小】 |
|
yundong zhijue 运动知觉 perception of movement
物体的运动特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运动知觉与 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密切关系。正确估计物体运动 的速度,是生产操作、交通航行、体育运动及军事射击 等的重要条件。 运动知觉包括对物体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真正 运动,即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 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对真正运动的知觉。似 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把静止的物体看 成运动的。 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行的速度物体运动的 速度太慢或太快,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例如人们 不能觉察手表上时针的运动。刚刚可以觉察的单位时间 内物体运动的最小视角范围(角速度)叫运动蕺觉的下 阈。物体运动的速度超过一定限度,人们就看到弥漫性 的闪烁。看到闪烁时的速度是运动知觉的上阈。运动知 觉的阈限依赖于目标物在视网膜上的位置、刺激物的照 明和持续时间、视野中有无参照点、视野结构的一般特 点以及对象离观察者的距离等。例如,当刺激呈现在视 诎中央而且对象与背景间具有较大的反差时,人们能够 察觉的最小速度为每秒1分弧度; 如果刺激呈现在视野 的边缘,速度阈限将显著上升,达每秒10~20分弧度。在 运动知觉中,视觉、动觉、平衡觉和触摸觉都可能参加, 其中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物体运动时,人们从什么地方得到关于物体运动 的信息?一种最简单的设想是把相邻视网膜点相继受到 的刺激看成运动知觉的信息来源。例如,当物体从A处向 B处运动时,物体在空间的连续位移,使视网膜上相邻部 位连续地受到刺激,经过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就产生 运动知觉。R.L.格雷戈里把这种运动系统称作网象运动 系统(图1网象运动系统)。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神 经生理学关于动物视觉系统的运动觉察器的研究,为解 释运动知觉的生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当一个运动 着的物体刺激视网膜上对运动敏感的感受野时,便激活 视觉系统高级部位的相应神经细胞,从而产生了运动知 觉。 但是,运动知觉的实际情况比上述解释要复杂得多。 人们在知觉物体的运动时,眼睛、头部和身体也经常在 运动。当人们主动用眼睛追踪运动着的物体时,物体投 射在视网膜上的映象是相对静止的,运动知觉却依然产 生;当人们随意地移动身体、头部或眼睛时,周围静止 的物体就会连续刺激视网膜的不同部位,但却不引起运 动知觉。可见,仅仅用网象运动系统来解释运动知觉是 不够的。 为了知觉到运动,人们还需要具有关于自身运动或 静止的特殊信息。这种信息可能来自身体运动时肌肉的 动作反馈;也可能来自大脑发出的动作指令。研究表明, 由大脑指示眼睛运动时所产生的“外导”信号与由视网 膜映象涕供的视觉信号,可能存在着相互抵消的作用。奖 物体运动而人眼静止时,来自视网膜的信息没有为大脑 发出的动作指令所抵消,使人看到了物体的运动。同样, 当人眼追踪运动着的物体时,只有大脑发出的动作指令 而没有视网膜映象运动的信息,也使人看到物体的运动。 可是,如果物体静止,而人们移动自己的眼睛,那么人们 不仅得到来自视网膜映象运动的视觉信息,而且得到由 大脑发出的动作指令所提供的非视觉信息,这两种信息 互相抵消,结果使人看到静止的物体。有人假定人脑中 存在着某种比较器或视觉稳定中枢,它是两种信息相互 作用的场所。这种运动系统叫做头-眼运动系统(图2头 -眼运动系统) 除视网膜映象移动提供的视觉信息外,运动物体的 其他一些特性对视网膜的影响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当 物体的运动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时,物体在视网膜上 视象大小的变化,提供了物体“逼近”或“离去”的信 息。再有,当一个物体在空间运动时,它的背景的纹理 结构时而被遮挡,时而显露出来。这样在视网膜上也出 现不同的刺激流。这种现象叫活动的视觉遮挡。它对运 动知觉也有重要意义。 但是,能否用上述种种软由来解释似动现象,现在 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似动和真正运动的 物理刺激都能使运动敏感神经元产生相同的反应,都能 引起运动后效,因而它们具有相同的机制。相反,有人 却认为,似动和真正运动的知觉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知 觉,它们的机制应该是不同的。由于似动的种类繁多,情 况很复杂,现在还没有一种统一的理论能够解释所有的 似动现象,更嘶有一种理论能够解释所有的运动知觉现 象。
| |
【关闭窗口】
|
浏览次数: 2813
添加时间: 2004-01-12 11:25:57 【去讨论区发表评论】 【打印文章】 |
| | |
|
 |
糉ONT
color=#ffffff>相 关 文 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