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栏目:周传基教授影视讲座>> 幻觉 返回首页

 
电影的发明目的

[ 来源: 作者: 周传基 ]
【字体:  

电影的发明是为了纪录和还原活动影像,而不是纪录文字。可是我们的眼睛是怎么看的呢? 几百年来,各个时代的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人的眼睛并不是象我们一般认为的那样,就是简单地看见什么,外界是什么样,我们就看见什么样。人的视觉是受心理影响的。


        我们现在来看几个实验。
 
  

 

 

你看左图中的大象有几条腿?
这副图说明你的眼睛受了生活经验的欺骗,另外你发现你的眼睛的视点在移动。 
 
 

 

 

数数右图中有几个黑点?

当你的眼睛离开那个白点时,就出现白的负象,即黑。当你重新把视点集中在原来的白点上时,它又变成白色的了。因此,当你的眼睛不断地在移动的时候,那些黑白点 (正负像) 也就在不断地变化。
  
 
   

 

左图是法国的漫画家希尔的作品,题目叫“我的妻子和我的丈母娘”,这和看者的视点有关,妻子和丈母娘是随着你的眼睛的视点中心的变化而出现的。如果把眼睛的焦点往左移,你很明显地就会看到妻子,如果把焦点往右移,稍靠中央,你就会看到妻子后侧面的下巴变成了丈母娘的大鼻子,妻子的耳朵变成丈母娘的右眼,妻子脖子上的项链变成丈母娘的嘴,妻子露出来的胸脯是丈母娘的下巴。这是静态的幻觉,与绘画有极大的关系。在速写中的断线,就明显的是这种幻觉效果。 
 
   
 

 

 

你看右边这几个图像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或者是朝着哪个方向摆的。
  
 
 左边的图叫暧昧的三股义,乍一看是三股义,定睛看不知是什么东西,现实里没有这种东西,这是那位画家在和你的视觉感知经验做游戏。这是一种心理效应。你的眼睛和你记忆中的视觉感知经验发生了冲突。这是静态幻觉。那些心理学没有研究透的西方电影理论家往往倾向于把西方绘画的透视看成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成规(因为东方绘画的成规很重)。于是他们就把许多幻觉,比如这个暧昧的三股义说成是“受过西方透视学编码的人就会产生一种立体三股义的幻觉”。问题的严重性还不仅限于此,西方有些电影理论家还据此把“成规”,把“约定俗成”的概念带进了电影语言,中国的电影理论家马上就接受了。在电影问题上,凡是错误的概念,中国人学得来得个快。其实西方绘画的透视学是在摹拟人的视觉感知经验,不是由西方画家另外发明的什么成规,没有透视感的人就没有办法生活。在他的头一天生活里就会由于没有透视感而丧命。东方人没有透视感?那么你西方的飞机是怎样被东方人打下来的?这是普通常识。我们东方人看这个暧昧的三股义的心理效应是一样的。我们必须了解心理学,不能随便把成规往电影语言上套。电影语言没有,也不需要成规。除非是技术穷。

你看右图中的直线是水平线还是不规则的斜线?
  
  

我们得研究人(对我们来说,就是观众)的眼睛是怎么看的,才能让观众看到我们所要他看到的东西。这跟文学有什么关系。还是研究研究这个吧。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文学是文学,电影是电影。不一样。以上那些例子,文学里有吗?文学研究这些问题吗?跑到电影里来找文学,那不是瞎掰吗?连这一点都分不清,眼睛有病!

下图是我把十二个静态的圆(小圆更换十二次位置)合在一起连续出现造成一个小圆点在转圈的似动幻觉。(我做的不太准确,所以有些晃动)转盘原图是静态的。(图片暂缺)

 


关闭窗口

浏览次数: 3490 添加时间: 2003-11-23 19:34:36 去讨论区发表评论】 【打印文章

相 关 文 章
  ·视听幻觉带来的逼真性 
·现实的表层  
·电影的发明目的 
·走向真实的电影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1)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2)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3)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4)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5)  
·电影语言的基础---- 幻觉 (6)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听觉空间定位
·大百科全书条目“格式塔心理学”若干资料 1
·大百科全书条目“格式塔心理学”若干资料 2
·大百科全书条目“运动知觉”
·大百科全书条目“似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对“视觉” 概念的表述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时间知觉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空间知觉
·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听觉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1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2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3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4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5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6  
·电影电视与心理学 7 7 
网 站 公 告
站 内 搜 索

Copyright © 2000-2003 周传基教授影视讲座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