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栏目:周传基教授影视讲座>> 影片读解 返回首页

 
影片实例分析

《巴顿》(PATTON) 3
[ 来源: 作者: 周传基 ]
【字体:  

三)西西里岛战场
影片制作者在这一段落中以比较曲折的方式表现了巴顿作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军事指挥家的一面,其核心就是殴打一名患炮火震荡症的士兵及随之而来的赔礼道歉。段落的开始首先强调巴顿委屈地担任了侧翼的进攻,在山地作战,十分艰苦,伤亡很大。巴顿似乎是为了和蒙哥马利争个高低,为了抢先进入西西里岛最后的目标麦西纳港,不顾士兵的死活,一味向前强攻,结果不仅士兵们怨声载道,而且和师长发生冲突,团长们恨不得打死这个 “狗娘养的杂种”,甚至连他的副手布莱德利中将也谴责他好战。
从具体历史来说,殴打士兵是巴顿将军一生中的一个大转折,这是一个政治问题,国会里有人借此机会兴风作浪,闹得满城风雨。从全片的处理来看,最强的重音也在这里,所以我认为这里正是影片的高潮。这是我的INTERPRETATION,即主观阐释。但和综合艺术论一贯的阐释完全不同。下面我会提出问题来说明的。
首先,从全片来看,该片摄影师柯奈堪普(现在是美国电影摄影师学会的会员虽然没有被公认为第一流的摄影师)是很有功底的创作者。在西西里岛战役这和大中,我们仅仅从他对特写镜头的处理就可以看清这一段落的节奏曲线。特写镜头是一视觉重音(不知综合艺术论是否同意,或者又认为我这是主观阐释),不能随便滥用的。在一部影片中如果全都用特写,那也就没有重音了。象我们现在的电影电视,尤其是电视剧中滥用特写的状况,不仅没有人指出,综合艺术论者还把这种外行的用法誉为精品。
我们现在看西西里岛登陆后的那个小段落。巴顿很不满意对这次战役的布署,现在事实证明他的作战方案是正确的。一个参谋正在向他汇报上面的指示,要他把现有的阵地让出来给陷入困境的蒙哥马利。巴顿气极了,他站起来走向墙上挂的大军事地图,他用拳头猛敲那木板,同时说:“要按我的计划,我们早就打到墨西纳了。”

然后他又向参谋说:“你知道我现在要怎么做吗?”从敲木板到第二句话共用了两个镜头。第一个镜头是个全景,巴顿向地图走去时,摄影机没有跟,巴顿的怒气是通过敲木板和大声喊叫来突出的,可是视觉没有跟上,所以没有形成重音。而在巴顿说第二句话时,镜头切到近景,但他却是轻声说的:“你知道我现在怎么做吗?”你们看,第一个镜头是声音强,视觉弱,第二个镜头是视觉强,声音弱。两个镜头都没有形成重音。可是巴顿在这里怒气冲天地发脾气。道理在那里呢?我们记住这里的处理,接着往下看你会发现这是多么精彩的视听语言修辞学。请不要忘记,对一个够格的导演的要求是,他必须知道每一个镜头在全片中的地位。
接下来,巴顿在路上跟着他的坦克部队前进的过场中最大的景别是一个中景。在他接见宗教代表团时,最大的也是一个中景。他的部队进入波隆纽,当地主教举行欢迎仪式,他走上台阶在主教前跪下吻他的手时,是一个中景的双人镜头。接待记者的段落最大的是大半身景。蒙巴顿得知巴顿声称要比他先打入麦西纳的消息的段落,连中景都没有用。但是巴顿和师长,副军长发生争论的那一段落时,近景较前多了,一方面这是一个室内的对话场面,另外这是观念的冲突,可以说是导演心目中的一个小高潮。
这一段巴顿与师长和副军长的冲突是十分精彩的段落,需要做较详尽的分析。我们先脱离剧情,看一下在其它方面的处理。这一段落的一开始是一个山区的全景,山上有炮弹的爆炸,一辆吉普车从右下角拐入画面(请注意,在影片《巴顿》里,所有的车辆都是在拐弯的,要知道,弧线运动是最漂亮的,左右横移的水平直线是最没有表现力的,懂得绘画的人都懂得这一点,没有美术文化的人可以免去发言了)。车向纵深上坡急驶,又向右拐,它的速度惊动了左边路旁的两匹骡子。为什么会出现两头骡子,因为巴顿的部队现在是在山区作战,汽车发挥不了作用了,山炮只有用骡子来驼。车过后,副军长和师长从纵深起下坡,在他们背后停着一辆带两星牌子的吉普车,显然他们是乘吉普车来的。摄影机跟着他们向右摇,他们经过巴顿的挂三星牌子的四分之三吨军车。然后巴顿迎过来。请他们入室。他们向画框左的门走去时,我们看见背景上一台一百瓦的军用无线电发报机在工作。下一个镜头是室内,他们三人从左面的门入画。这又是一次越轴(左出画,左入画)。
影片制作者在视觉上还做了精心的安排,他让巴顿摘掉了钢盔,戴上了眼镜,这样的化装顿时使巴顿失去了雄纠纠的军人气概,而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这一段落的主要内容是,巴顿要按自己原先的作战计划,在西西里岛的北部登陆。他命令两栖部队的师长限期完成这一任务,师长说他的战士打得很苦,没有办法限期完成。他不能做不可能的事。巴顿说,他要在蒙哥马利之先打进麦西纳。师长认为这并不重要。最后副军长批评巴顿不顾士兵生命,只求自己的荣誉,他是一个好战分子。情节就是这样,但是怎样用视听语言来表现呢。
让我们来看一下好莱坞的视觉成规。主机位是在画框左上角的门的对面。巴顿进门后,先走到画面左的军事挂图前,然后又绕到前景。那么现在从平面来看。巴顿最高。因为他处于前景。爱森斯坦很早就发现,观众在看电影时,既有立体的幻觉,但是在理性上又知道银幕是一个平面。这两种感觉都可以利用,比如,着重使用造型光,可以更加突出立体感,大平光就突出了银幕的平面,或者靠纵深或水平运动,或若干被摄体的重叠与不重叠。(这是了解普通观众的基本要求)。这一场面的光比较一般,立体感不太强。重要的是三个人物都不重叠。因此平面能起作用。近大远小,前景的巴顿当然比处于背景的师长显得高。但这不符合剧情的要求。在这一段落里,巴顿受师长和副军长的谴责,不占优势。所以导演让巴顿在说话的过程中坐了下来,过了一会儿他又在长榻上躺下了,这样巴顿在视觉上就比师长矮一头。当师长问巴顿:“这有什么重要?”时,他比巴顿高,后来他又走向前来的时候,他是在俯视巴顿。师长、副军长和巴顿形成了一个真角三角形。巴顿占底线,师长和副军长占垂直线。两人俯视巴顿,占绝对的优势。这里虽然给了巴顿四个近景,但都是俯拍的。这些俯拍给人的感觉和他在主教面前跪下的俯拍镜头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在这里,演员的面部表情是很重要的。这个段落以巴顿的近景结束。
接下来过河的段落,巴顿又成了英雄。整个坦克部队都过不去,他一个人过去了。这是情节,可是我们看这段的镜头是怎样用的。最初只有巴顿在河对岸说话的画外音,然后出现在远景里,第二次出现虽然近了一些,但是依然是远景。给那个师长的景别要近多了。试想不懂视听语言修辞学的导演这里还不得用大特写啦。英雄的英雄行为嘛。导演为什么在这里不用特写,只用远景?别忘了,导演是拍电视出身的。
接下来,巴顿乘车随他的坦克车队来到一个桥头,发现车队被一辆老百姓的骡车挡住了。那骡子不肯走,巴顿拔出手枪把两头骡子全打死了。这里出现了三个在这一段落中最大的特写,而且带有枪声和巴顿的咒骂声。音量也够大的了。我们先记住这里的处理。巴顿把骡子打死后,出现了一个镜头表现那些在车后推车的美国士兵的震惊的、不以为然的脸。巴顿的行为似乎越来越不被人们所理解,越来越丑恶。巴顿接着来到山谷里的一个部队,开始的几个镜头让我们看到伤亡很大。巴顿把营长撤了,从新委任一名少校当营长,并限他四小时拿下前面的山头。这里那个被撤职的营长处于近景,巴顿只是在双人的中景镜头中。巴顿走后。那个新上任的营长望着乘车远去的巴顿说, “这个岛上有五万人( 指岛上全部美军)想毙了那个狗娘养的!”在言语中巴顿已经成为狗娘养的了,视觉上,也不给他特写了。
下一段落马上换成静场。在战线后的公路上。巴顿的座车从远处驶来,前景上一个担架正在横过马路,可是担架兵在路当中把担架放了下来,给担架上的伤员喝水。搂一般常理,即使路上没有车辆来往,也不会有人把担架放在路
当中的。我们只能理解这是担架兵有意拦住巴顿的去路,以示对他的不满。
巴顿耐心地、一声不吭地闭上眼睛坐在车里(大半身景,但依然是仰拍),画外传来伤员微弱的呻吟声,“我要回家、送我回家”。当巴顿的车终于继续前行时,一个走上公路的轻伤员骂了一句,“瞧那个有胆的硬汉子来啦'” 后面的一个伤员接着说, “对的,他的胆,我们的血。”
至此,对巴顿形象的处理已经处于最低潮。他在道义上遭到了种种谴责,从指挥官到普通士兵。塑造英雄高大形象的伏笔非常巧妙。
突然一个强光布满了整个银幕。这是全片节奏曲线上的最强的光。镜头顺着帐蓬的柱子拉下来,巴顿在野战医院探望伤员。他先和一名伤员亲切交谈了一阵。当他站起来转身的时候,一副尸体担架从前面抬过巴顿身边,摄影机从一个中景的大仰角急剧推成巴顿的近景,他脸上的那种难言的痛楚的表情使观众一览无遗。而后,他在一个整个头部都扎着绷带、正在输氧的重伤员的床前单腿跪下,马鞭、手套放在床上,把副官递给他的勋章别在伤员的枕头上,然后凑在伤员的耳根说了些什么,接着他恢复了原来的姿势,用手抹了一下眼睛(哭了?),低下头,显然是在为那士兵默默地祈祷。在这整个过程中,摄影机采用的是俯角,但是巴顿并没有因此而显得矮小:一个将军在负伤的士兵面前跪下来了。有的学生跟我说,他这一跪,我什么都原谅他了。这又是一个崇高的形象。而围绕着重伤员的病榻所出现的那个无声的时空,其中早已蕴含了在随后的殴打胆小鬼事件中所需的全部情感能量。同时创作者非学聪明的把巴顿说了些什么留给了观众去补充,使观众也参与了创作。当然,每个人都会倾向于认为他想出来的话是最好的,所以这场戏是那么的感人。正是由于做出了这样的铺垫,殴打胆小鬼这一事件也就早已被影片制作者预先在道义上做出了首肯。同时请注意,我一段从公路的静场到医院的静场,使节奏曲线形成一个低谷。事物都是相对的,最强音是在和最弱音之间的关系形成的。一味地用特写,大特写,大大特写来形成高潮的那种伪激情是什么效果也没有的。要知道,从特写跳到大特写,那只跳了一档。可是从全景跳到近景,却跳了三档,所以形成了最强音。声音也是一样,从*跳到**,是一档。但是从ppp跳到m*,
那是四档的变化,人听起来感到更强。他最初也是采取单腿跪姿询问那个士兵的情况,当弄清楚面前是一个胆小鬼时,他站了起来,用手套打掉那士兵的钢盔,骂他是胆小鬼,并且想拔枪亲手毙了他。如果我们把他打士兵的动作逐格地看,我们就会发现,导演采用了爱森斯坦的延时手法,即同一动作换了两个机位,动作是重复的,但观众看不出来,于是形成了一个视觉重音。当军医和护士急忙把那士兵拉走之后,巴顿在一个特写中狠狠地、以有力的节奏骂道:“你他妈的胆小鬼!” (SEND HIM TO THE FRONT, YOU GOD-DAMNED COWARD!)
他那张出现在特写中的怒斥懦夫的脸,虽然仅从视觉来说,这个特写比不上打死骡子的那个特写镜头大,这里巴顿说话的力度很强,打死骡子的镜头的声音主要是音量大,响。所以是这里的视听结合形成了全片最强的重音。电影用的是视听语言,(我们只习惯于叫配音)所以在节奏中,也就是当观众在接受时,要从视听结合的效果来考虑。我们可以看到,静场,离开了战斗,这样就形成一个低谷,然后突然使用了最强光,然后在那段跪在重伤员的床前的静场,突然跳到打那胆小鬼的一段。我们别忘了,剧本是科波拉写的。这样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在这一段的开始的那两个镜头是那样来处理,视觉强,声音弱,声音强,视觉弱。因为高潮不在那里,而在这里。这就叫做电影的起伏跌宕,必须是看得见听得见的。
高潮过去以后,就是低潮。这处理得也很恰当。巴顿的部队比蒙哥马利的部队抢先一步进入麦西纳城。这一段也没有特写,最大的是一个中景。接下来是巴顿挨批的和做检讨的一段。
西西里岛战役结束后,巴顿因殴打士兵受到艾森豪威尔的书面训斥。要求他在医院成员及当时在场的伤病员面前公开赔礼道歉。这两场戏在视觉上极有表现力。当布莱德利来见巴顿时,后者正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这时是布莱德利在俯视他。但随即布莱德利也坐下了,而巴顿却站了起来,谈到恺撒的言论,谈到人们对自己的不公正。这时巴顿往背景走去。这样当前景处的布莱德利站起来后,身材本没有“巴顿”高的“布莱德利”在此时却比巴顿高大了许多。随着巴顿的情绪越来越激动,当布莱德利指出报上给他画的漫画时,巴顿怒气冲冲地走向前来,抢过报纸。景别也在一个镜头中从全景走成很近的双人镜头,但巴顿不得不面对事实,沉重地接受了道歉的命令,重又坐下,处于了布莱德利的俯视之下,巴顿说:“我感到孤独。”
紧接着,镜头从教堂高高的天庭上下摇,跪在上帝面前的巴顿自然是渺小的,但当他恢复了心灵的平静,走出画面时,由于机位极低,所以他的形象充满了整个仰角度的镜头,这个机位正是导演的POV。而下一个镜头却又是全片中最大的一个俯角度,在高大的教堂的阴影的覆盖下,巴顿走向等待接受道歉的部队。在这个镜头里,绘画概念的构图起了一定的作用。一个平衡的构图,两边是U 字形的楼房,镜头的纵深处的大楼前,左、右各斜放着一辆坦克,将整个画面抬了起来,反而形成了逼人的气势,这就是“俯拍不贬”。这两个仰、俯镜头组在一起,仍然恢复了英雄的本来面目,摆出了准备迎接挑战、战胜邪恶的姿态。
这样一种情绪基调就造成了巴顿致歉一场基本上用的还是仰角度,只是在巴顿具体地说出“我错了、请接受我的…道歉”时镜头才被迫换为俯角度,其艰难程度恰与巴顿的勉强相呼应。在有关巴顿的一部纪录片里,一个在场的士兵回忆说:“我们当时就是不让他道歉。当他一要开口,我们就唱歌,几次以后,巴顿掉眼泪了。他在我们的部队终于没有道歉成功。”
巴顿检讨后,是他在自己的起居室,身穿睡袍,完全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老头。当他在凉台上时,他的勤务兵问他有没有听广播,布莱德利被任命为欧洲美军总司令。这个镜头是全片最暗的一个镜头。
从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西西里岛战役这一大段落里,所有的“最”全都集中在这里了。最强的光,力度最强的视听结合的镜头,最大的俯拍,最大的仰拍,最暗的镜头,最静的场面……所以……(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的判断,我可以在这里把我的判断给你们,因为文章是我写的。我也可以不给出我的答案而由你们自己来做出判断,我看还是自己做出判断更好些。如果能画出一个频谱那就更清楚了。)
整部影片的分析到此也就可以结束了。它的下集非常一般。没有什么可值得提出来分析的。读者可以尝试着按我的读解方法去分析其他的段落或第二集。
读解银幕上的视听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当你会了读书认字,那才谈得上欣赏文学作品,那才进一步谈到自己尝试写小说。一个人只认得三四千个汉字当然也可以勉强读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不过他会失去很多东西。看电影电视也是一样。电影是一看就懂的。但是有人看得深,有人看得浅。对电影的知识了解得越多,欣赏的也就越多。愿不愿意,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有人愿意进一步了解电影,你不愿意,那你就不读我写的东西就是了,我是写给那些愿意更进一步的人写的。
关于为国捐躯的问题,纪录片里有这么一段,说故事片的开端里的那番讲话是取材自他的许多演讲。在这一段里,巴顿说,很多人都谈到:“很多人都喜欢说英勇的死,人死了才成为英雄。他妈的可是有很多人活着就是英雄。”



关闭窗口

浏览次数: 3603 添加时间: 2003-12-10 20:00:04 去讨论区发表评论】 【打印文章

相 关 文 章
  ·影片实例分析 《甲午风云》能算得上是一...
·影片实例分析 《关山飞渡》
·影片实例分析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附录...
·影片实例分析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3
·影片实例分析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2
·影片实例分析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1
·影片实例分析 《罗生门》 4
·影片实例分析 《罗生门》 3
·影片实例分析 《罗生门》 2
·影片实例分析 《罗生门》 1
·影片实例分析 《巴顿》 3
·影片实例分析 《巴顿》 2
·影片实例分析 《巴顿》 1
·影片实例分析 《八又二分之一》
网 站 公 告
站 内 搜 索

Copyright © 2000-2003 周传基教授影视讲座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