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剪辑三-声音的剪辑
毫不足为奇,无声电影制作者并不感到需要同步声带。多年来他们和自己的观众建立了这样一种关系,以至他们的画面语汇成为一套具有充分表现力的艺术形式。然而,在竞争的压力下,大电影制片公司突然接受了录音技术。最初对音响的使用是造作而笨拙的,因为录音和剪辑程序非常不灵便。但是一旦电影企业把音响的双片系统完善之后,一个全新的创作领域就向电影制作者敞开乐。现在声音可以塑造来准确地满足电影制作者的要求,而且可以使我们轻易而准确地听见,就像我们能看见一样。
音响双片系统的最大优点在于,声带不仅可脱离画面而单独录制,而且声音和画面后来还可以分别加以剪辑,然而却又保持完全的同步。在完成拷贝上合起来以前,音响和画面始终是独立的、平衡的,可以随意处理的两条胶片。这意味着声音可以和画面一样容易的切割和增添,压缩和重新安排。然后最终才把各声道加以混录,形成一条完整的声带。
双片系统剪辑的核心就是录制乐各种音响和几条涂磁胶片,因为这些涂磁胶片运转的速度和画面胶片一样,而且具有同样的齿孔,所以一旦音响和画面齿孔对齿孔的套起来,它们就始终同步,除非有意去掉其中一条。这样,剪辑师就可以有系统地来剪辑整个影片。在剪辑过程中把每段音响都套准位置。此外他还可以分别剪辑每种类型的音响——人声、音响效果或音乐。把每一分钟音响录在单独而同步的声带上,这就使他能每次分别处理一条声带来形成声音和画面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然后再把这些声带混录在一起细致地加以调制。
试举一例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每次处理一道声带的技巧。这是选自让"雷诺阿的《大幻灭》中的一个小段落,其中声音的累积造成乐一队没有出现在银幕上的敌人士兵的凶兆。在这场戏的开始,法国俘虏站在他们的营房里谈论自己战前的生活。突然他们的谈话被外面院子力传来的短笛和小鼓的军乐声打断。
P452-p454
在这个例子中,第一道音响就是对口型的对白。这是在拍摄这个镜头的同时录下来然后剪辑成和画面平行的声音。再用另一条声带把进行的脚步声录下来,也就是说脱离乐画面录下来的。这条声带以后也和画面套准,只不过它是录在另一条只包括音响效果的胶片上。最后的三道,短笛和鼓声的音乐是按照剪辑号的尺度录下来成为只录有音乐的第三条声带,然后把所有这些声带都与画面同步重放。当它们录在一条主声带上的时候,各种不同的声音就隐显或混录在一起。
准备供剪辑用的尺数
当原底片已经准备号,可印工作拷贝的时候,就可以立即开始声音的剪辑工作,因为在具有同步对口型对白的场面中,声音和画面的各条胶片首先应当同步地合在一起,才能加以衡量。这一过程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把和原底片工作拷贝一起的声带都挑出来。然后,不管原来的录音是录在齿孔的胶片上或是1/4英寸的磁带上,原底声带一律复制在涂磁胶片上。如果原底片是带齿孔的胶片,那么这条复制的胶片就作为备用片,以备万一原底片声带在剪接过程中损坏时,可以用这一拷贝来顶替。如果原底片声带是1/4英寸磁带,那么带齿孔的复制胶片就是绝对需要的,因为不带齿孔的磁带不能进行同步剪辑。转换的过程叫做Resolreing。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这一过程包括使用使用磁带上的控制声道——“电子齿孔”——来引导涂磁胶片拷贝。同时,和画面的胶片齿孔对齿孔地套准复制以后,1/4英寸的原底带便成了备用磁带,以后可用来印制任何数量的额外拷贝。
当然,一切后期同步录音的解说词,音乐和音响效果,也必须录在涂磁胶片上,才能进行剪辑,但是这不需要在剪辑工作开始以前做好。如果电影制作者拥有县城的涂磁胶片录音机,那么录制后期同步素材就相当简单,并且可以在剪辑过程中需要声音时再来做。这实际上往往是更行之有效的办法。因为,把声音录下来作为在剪辑过程中使用,可以更容易和画面套准,解说词和音乐一般均在整个影片中剪接好以后再录制,从而使录制的原底片的速度和情绪能够根据视觉画面来剪裁。
挑捡镜头
一旦对话转录好并且做成工作拷贝之后,下一步骤就是把每条声带和它相应的画面套准。这意味着剪辑师必须听一下在每段片子开头的那个板声来辨认每段声带。这项工作需要使用音响剪辑基本设备中的第一件,就是听声机。这只不过是一个放音磁头和使用涂磁胶片上的音响可听的放大器。换句话说,这是一个磁性重放机,与任何其他磁性录音机想象,只是没有传送装置把涂磁胶片送过磁头。
涂磁胶片是用手,或者卷片机的摇动装置来拉过磁头。由于声带可随意以任何速度向后移动,因此很容易就能找到需要的声音。此外,剪辑师还可以象使用看片机那样通过声音在磁头上来回拉动而找到准确的剪辑点。当声音找到位置之后,就把它摆在磁头上,用油性铅笔在声带的那一个点上作个记号。然后由于声带可以从两个方向以任何速度来移动,结果往往是发出一片可怕的嘈杂声,听音机因此得名叫做鸭子箱。
听音机是用来把各个镜头分开。正如每个板声都是读出来的那样,镜头和备用镜头的号码也需要标在一段无声的磁带上,以便凭此来辨认各卷声带。然后把第一个板声或其他拍板设备的声音套在磁头上,并且给那个画格标上记号。接着在这画格上打一小圆孔,从而使同步点清楚而成为永久性的标志。然后头朝外把这段胶片卷起来,也就是说,开始的音响朝外,要把朝外的那一头接上一条做了标记的带子。
这一段分开的声带或者可以卷在磁带盘上,或者更经常的是卷在片轴上。片轴就是一个安装在两个金属片夹之间小塑料轴。这样当胶片在片轴上缠好之后,就可以把金属片夹取掉,再换一个新的片轴来卷另一段胶片。这比为一部影片的好几百段声带和画面各用一个片盘要节省得多;何况胶片在片轴上缠紧后并不容易散开。
对于每段有同步对话的拷贝也用同样的程序来识别、打孔和分类。打孔记号是摆在拍板第一次出现拍合的地方,或者在其他拍板装置第一次表示出同步点的地方。然后把各卷声带和画面加以分类,从而使每段声带都和有关的那卷画面摆在一起。
声画同步
同步工作需要音响剪辑的另外两件基本设备声画套准机和多联卷片机。声画套片机包括两个以上的带齿转轮。这些带转齿轮固定在一个共同的轴杆上,从而能自动地同速转动。结果,当声音和画面的胶片齿孔对准轮齿套在声画套片机上的时候,只要把一条胶片拉过套片机,另外一条也就自动同速穿过。这就使这两条胶片对准齿孔同步,这些齿轮还设计得使得它每转一圈等于一英尺胶片,也就是35毫米的16个画格,16毫米的40个画格,或者超8的72个画格。其转速可在表示尺数和画格数,或者是分和妙的计数器上(它是靠齿轮和共同轴杆连接在一起的)读出来。
另一设备,多联卷片机是一对长轴杆的卷片机,可同时缠绕几盘胶片。这在剪辑声音时时必要的,因为同时至少需要剪辑两盘胶片,一盘是声音,一盘是画面。应当把头两卷准备同步的声音和画面的圆孔记号对准套在声画套片机上再把这两卷胶片分别穿过套片机绕在两个收片盘上。在这两卷胶片即将卷完时,把套片机的齿轮固定,如果两卷胶片长短不一,就把一段牵引片粘在较短的那卷上。如果是画面那卷较短,那么这段牵引片就可像任何画面胶片一样粘上即可。如果声带较短,那就要使用另外一种牵引片和不同的接片机。
声带可接一段干净的涂磁胶片和空白的牵引片,这取决于当时手头有什么。但是在使用牵引片的时候必须把胶片片翻过来,这样就不是涂乳剂的一面而是光滑的背面经过磁头。否则,磁头就会把软乳剂刮掉,并使磁头堵塞,造成声音变质。此外接片时应当用mylar胶带和不带磁性的剪子或非磁性的(铜的或铝的)接片台。这是必要的,因为粘接画面用的片胶会破坏声音,而声音往往在接头处还是连续的,把接片胶带粘在涂磁胶片的背面就不会影响录有音响的一面。其次,接片机必须是无磁性的或去磁的刚,否则金属就会使接头磁化。因而,每当声带放音时,接头点就会造成很大的响声。
头两卷片尾对齐之后,剪辑师就把下两卷的圆孔记号用手叠起来对准。然后把这两段胶片小心地从指缝中拉出来,从而使齿孔对准。当其中一卷胶片的头出现以后,就把这两条胶片一起剪断,分别粘到套在声画套片机中前两卷的片尾上。
这整个过程一再重复直到全部对白镜头的声带和画面都按照顺序接在一起。有时一些无声镜头也包括在画面胶卷之中,为的时使在剪接时便于寻找,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声带胶片就必须接上同样长度的空白牵引片。收片盘卷满之后要在每卷的片尾上再粘一条20尺的牵引片,并且,标上同步记号,标上“同步尾”字样。并再每条牵引带距尽端6尺的地方打一圆孔,当这两盘胶片通过套片机倒回去之后,距每卷牵引片头6尺处也打一个圆孔,并标上“同步头”字样。以后这辆个开始的同步标志,就可以在放映机和还声机里用来寻找每卷的准确位置,使画面和音响相互套准,这也就是双片系统的还音。
音响剪辑设备
声带的实际剪辑可以有许多中方法,但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安排一个剪辑台,上面只装以上介绍过的那几件用手操纵的基本设备——多联剪片机、声画套片机、看片机、听片机,以及胶片和磁带接片机。虽然在这样的设备上一次只能剪辑一条声带,但是应付大多数简单的有声电影制作已绰绰有余。实际上许多小制片厂以及大多数电视新闻电影设施也不过使用这样的设备。
但是这类装置有一个主要缺点。如果剪辑师想在接近正常观看条件下来衡量他的工作时,就必须每隔一段时间把声带和画面挪到双片放映系统上。这意味着他不得不主要凭直感来剪辑每隔段落,然后把胶片在剪辑台上和放映机上搬来搬去,知道所有的剪辑难题都解决乐为止。甚至这样,根据还音系统的灵活性,一般一次只能使画面和一条声带连接起来。哟于这种程序,除了短片以外,对其他影片来说效率太差乐。所以大部分专业剪辑使在剪辑机上进行的,这种剪辑机使双片系统的剪辑更方便乐,因为它使用了马达驱动的输送装置来代替手摇卷片机。这一输送装置可以自动把声音和画面按每秒24格连接起来。最复杂的一种剪片机可以同时把三条声带和两条画面连接在一起按声音的速度转动,或者以任何速度前后转动。此外,还可以把若干声带和画面做任何数量的组合来进行剪辑,而且重放时毫不影响套在机上的其他素材,或者可以把每条声带或画面分别剪辑。剪辑机基本分为两类——垂直的和水平的。较老式的垂直剪辑机之所以这样叫,是因为胶片盘时垂直装在剪辑机上。其中一种就是Moviola,大部分垂直剪辑机都使用这一名称,尽管它只是一种剪辑机的上边。它现在仍然广泛使用,但是不如更新的水平式剪辑台那样灵便。试举一例,由于胶片是水平安放的,因此被地球吸引力所固定,只需要把它缠在片轴上即可。这些剪辑台的设计可使声带和画面简单地送入槽沟而无需一系列复杂排列的机链齿轮。所以剪辑台现在是有声电影剪辑较优越的方法。
但是最近这一工序又有所改进,也就是剪辑电脑化了。这是一台混合剪片机,它可以把胶片,视频磁带以及电子计算机的操作结合起来,自动把纳入完成片中的声带和画面的各种大小段落加以分类和连接。实质上,电子计算机通过电子手段几乎立即把声音和画面的视频磁带拷贝加以反复安排,知道获得影片的完成形式。然后这一完成影片由剪辑机读解作为印制影片的指示。这种处理大大增加了速度和便利,它在制作使用胶片的电视连集片的生产中极为有用。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只有在工作容量很大的电视片制作中,使用这种极其昂贵的电脑化剪辑机才合算。
对话剪辑
但是不论剪辑是怎样完成的,用手操作,用机器或用电子计算机,声带剪辑过程本身依然是一样的。电影制作者只能一次完成一道声带,然后把这些音响固定在完成拷贝边缘的完成声带上。在大部分专业电影制作中,这一过程是一创造对白声带为基础声带,然后来构成围绕着这一声带的其他音响。随意遵循这一程序,那是因为对口形的对白是和某一段画面联系在一起的,在剪辑画面时还需要同时剪辑这些有关的声音。
但是画面和对白同时剪辑不像单独剪辑画面那样自由。因为画面中的动作可以许多方式来组接。而对白必须按顺序一个接一个。但是这不一定要把画面顺序按对白的顺序连接起来,因为在双片系统中,对白和画面是分别记录在不同胶片上,而对白可以和任何画面连接起来。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这一位着一段对话可以在画面已经切到另一个动作时,依然爱声带上继续下去。例如,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人在倾听的镜头,而同时另一个人在继续说下去。这样的灵活性,就使得对白时按顺序来组接,而画面都是通过细致加以控制安排来构成动作的。
最简单的情况,这只不过时复杂到在对话进行中切出到上述那种标准反应镜头或插入镜头。例如,在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的《疑影》中的一段对话场面就是这样来表达其含义的。这场戏发生在一个神秘小说女作家中吃晚餐的时刻,它只包括影片的中心人物约翰"艾斯卡尔思(由贾利"格兰特饰)和那个女作家的兄弟,一个验尸官之间的几句对话。艾斯卡尔思的妻子,莲娜也在场,她怀疑她的丈夫企图谋害她,所以话题转到关于怎样干一件不露马脚的罪行的争论时,她又害怕、又担心地听着她丈夫的反应。当他说谋杀应当干得非常简单时,她插进来问:“你怎样做的简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