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栏目:
周传基教授影视讲座
>>
影片读解
返回首页
周传基老师读解《公民凯恩》 3
三、暖昧性:新闻片+五个主观视点
[ 来源: www.zhouchuanji.com 作者: 周欢周传基著 ]
【字体:大 中 小】
(由ontology扫描、校对)
三、暖昧性:新闻片+五个主观视点
影片通过一系列闪回的重复模式把事件的时间顺序打乱,
从而使威尔斯得以在时空中跳跃,不必严守时间顺序就直接切
到凯恩生活中的不同时期。为了使观众有一个综览,威尔斯在
影片开始不久表现的新闻短片中,介绍了凯恩一生中的大多数
主要事件和人物,而对这些事件和人物在后来的各个闪回中又
都做了更深入的探索。显而易见,当一个故事不是用直线的、按
时间顺序的方式来讲述的时候,是有失有得的。所失的是任何
按传统方式讲述故事的悬念,它一般提出问题:主人公要求什
么?他或她是怎样设法去得到它的?在《公民凯恩》中,主人
公几乎从一开始就死了。我们只有被迫从其他人的角度把他的
一生拼凑起来。
影片中有五个不同的讲故事的人,每人都讲了一个不同的
故事。多叙事的技巧迫使我们去衡量每个叙事者的倾向性和偏
见,《公民凯恩》也是他们的故事。但从整体上来说,这五次闪
回基本上是顺时的,且时有重叠。但即使是当叙述的事件重叠
时,我们也依然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它们的。例如,李兰对
苏珊歌剧首演的叙述就染上了他对她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在该段落中,突出的是一个升降机的移动镜头所造成的喜剧效
果,其结果实际上是一句俏皮话。当苏珊开始唱第一首抒情曲
时,摄影机开始上升,仿佛要升天似的。当她继续唱下去时,她
那单薄而平淡的声音随着摄影机继续向上的路程而逐渐变得越
来越虚弱。摄影机经过沙带、绳缆和跳板,直到它最后来到站
在狭窄过道上的两个舞台工人,他们看着下面的表演,听了一
阵子,转过头来面面相对。一名舞台工人滑稽地把手指头摆到
鼻子上,仿佛在说,“真臭。”然而当苏珊重述这同一事件时,摄
影机的机位却主要是摆在了舞台上,而且当幕启后是逆光,根
本无法看到观众席里的人,这一处理就将苏珊被观众拒绝的感
受视觉化了。这时,该段落的调子不再是滑稽,而是痛苦的了。
威尔斯的叙事策略有些像三棱镜:新闻片和那五个接受采
访者,每一个都对同一个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不同的视点。新
闻片让我们迅速浏览了凯恩公众生活中的高峰;撒切尔的叙述
带有他对有钱有势的人在道德优越上的绝对自信;伯恩斯坦的
故事浸透着感恩和他在年轻时对凯恩的忠诚;李兰提出了更为
严格的角度:他根据凯恩实际干的事而不是他所说的来判断他;
苏珊是讲故事的人中受害最深的,然而她也是最有感情和最敏
感的;雷蒙,那个管家,装着比他实际知道得多。他那短暂的
闪回仅仅结束了汤姆逊的采访。
需要说明的是,汤姆逊在本片中作为一个采访者,从来没
有正面出现过,在采访过程中,他要么是以背影出现在画框的
角落里,要么是干脆在画外,于是导演就这样让观众占据了这
一采访者的视角,也正是这一点造成了全片本身就呈现为纪录
电影的形式。
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在各个视点中对凯恩的不同表现。
1.新闻片综览:9’
该段落是影片故事叙述的中枢、大纲,它讲述了凯恩的一
生,但只是简短介绍,具体事件在后来其他人的闪回中进一步
深入。新闻片中的段落与后来在其他闪回故事中表现的事件有
对应的关系。如,新闻片中插入了报纸上的爱米丽、凯恩和他
们的儿子在麦迪逊广场外照的相片,解说员告诉我们爱米丽和
她的儿子在1918年死于一次摩托车事件。而后来我们在李兰的
闪回段落中看到了这张照片被拍摄的那一时刻。再有,新闻片
中凯恩和苏珊结婚后从法庭出来的段落,也在后面扩展为苏珊
故事中的一个场景。
该段落确立了影片的形式:跳跃的、删节的、省略的。
该段落确立了影片的创作方法:互相抵触的观点、互相矛
盾的判断。如撒切尔说凯恩是共产党,工人说他是法西斯分子,
凯恩自己则说他是美国人。
该段落的作用:模仿新闻片独特的电影形式以证明确有其
人(该段落是由雷电华的新闻片部门剪辑的,为的是追求与新
闻片的形似。而在该段落的拍摄中,也模拟了新闻片的拍摄手
法,如透过栅栏拍在上都的凯恩,因要强调出偷拍的感觉,故
摄影机是晃动的,而凯恩也不时被栅栏条所挡住),同时又产生
了双重的间离效果,提醒观众在看两部电影,亦即观众在和报
社的编辑们一起观看这部有关凯恩的新闻片的同时,又是在看
奥逊·威尔斯所执导的《公民凯恩》。
2.撒切尔闪回:12'
——凯恩的童年:撒切尔成为其监护人
——第一份报纸《问事报》
——在30年代经济上的下坡路
在撒切尔的眼中,凯恩是一个任性、不懂事、傲慢、不守
常规、自作聪明的人。
3.伯恩斯坦闪回:18'24"
——《问事报》早期
——原则宣言
——晚会(发行量大增)、建成出版帝国
——与爱米丽订婚
伯恩斯坦的回忆视角体现了他对凯恩不加批判的英雄崇
拜。和李兰相比,伯恩斯坦智力较弱,且把友谊摆在了原则之
上。该段落同时也带出了伯恩斯坦的滑稽的天真:他对忠诚是
如此盲目,以致于他看不到凯恩的缺点和邪恶。他更应该说是
凯恩的一个忠实的仆人。
该段落充满了轻松的喜剧色彩,而这主要是利用对话重叠
的手段造成的。
在伯恩斯坦的眼中,凯恩是一个有高度原则的人,有头脑,
懂生意经,热爱普通.人。凯恩的形象充满魅力、令人惊奇。
4.李兰的闪回:34"18"
——与爱米丽婚姻的瓦解
——与苏珊相遇
——竞选
——被揭发
——竞选失败
——与凯恩发生争执:低角度
——再婚
——苏珊的首演:居高临下的态度(详见前文)
——凯恩替李兰写评论
——决裂
在这一段落中,我们看到李兰自身的温文尔雅,且如上所
述,他品评凯恩的角度、视点都更为严格。于是,在他的眼中,
凯恩是一个只爱自己的人、一个没有信念的人,是群众的叛徒。
5.苏珊的闪回:21 '
——歌剧的排练与首演:痛苦的态度(详见前文)
——巡回演出失败
——自杀未遂
——和凯恩在上都半隐居的年代
——出走
苏珊是影片中我们所看到的唯一一个被凯恩的死讯击垮了
的人。在汤姆逊的采访结束时,汤姆逊说道:“你知道,不管怎
样说,我总觉得有些为凯恩先生惋惜。”苏珊回答道:“你以为
我不吗?”正是这一矛盾的感情使得苏珊眼中的凯恩既是自私
的、残酷的,又是可怜的。
6.管家雷蒙的闪回:4'48"
——苏珊出走后,凯恩砸卧室
——发现玻璃球
——茫然离去:镜子
在雷蒙的闪回中,关于凯恩形象最具代表性的是当那年事
已高的凯恩发现那个玻璃球后,嘟嚷了一句“玫瑰花蕾”,然后
他茫然地沿着一个过道走下去,手里拿着那个玻璃球。当他走
过一排两面相对的镜子时,我们看到他的形象重复到无限,它
们全是凯恩。于是我们从雷蒙的视角看到了凯恩的又一面,即
一个受伤的、被弃的、孤独的隐居者,这也是自我中心达到极
限的必然结果。
实际上,该片讲述故事的方式远比它所讲的故事有价值。通
片看来,这五个主观视点恰形成了一个客观的视点。正如原剧
本结尾处汤姆逊最后的总结(在完成片中,这一段台词被删掉
了):“他是世界上最正直的人,但配带着一条宽一码的极不老
实的饰带。他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又是一个反动派。他是一
个恩爱丈夫,但他的两个妻子都离开了他。他具有一种罕见的
交朋友的才能,但他伤了他最老的朋友的心。”也就是说,凯恩
的矛盾性格依旧,玫瑰花蕾的悬念是徒劳的搜索,因为“不可
能用一个字来解释一个人的一生。”而最后“玫瑰花蕾”雪橇的
出现并没有“解释”凯恩,相反只是再次证明了汤姆逊的搜索
是徒劳的——这一线索被烧成了灰、烧成了烟。序曲的倒转恢
复了凯恩一生的壮丽,由人的性格根本不可能被看透而产生的
尊严。请对比,序曲的开场是从一块钉在栅栏上的、上书“私
人领地,不得进入”的牌子的特写开始,然而,摄影机却无视
这一声明,径直随着升降机向上运动。在三次叠化后,摄影机
终于越过了栅栏,进入了上都这片私人领地,或者应该说是进
入了凯恩的私人领地。实际上,不难发现,影片全片就是一个
试图进入人物内心的私人领地(凯恩的矛盾性格)的过程。然
而,在影片的终曲,随着摄影机退出栅栏,退出那块写着“私
人领地,不得进入”的牌子,也就保证了凯恩内心的自我依然
没有遭到践踏,一切依然是暖昧的。
【关闭窗口】
浏览次数: 1746 添加时间: 2006-02-25 00:06:26
【去讨论区发表评论】 【打印文章】
相 关 文 章
·
周传基老师读解《公民凯恩》1
·
周传基老师读解《公民凯恩》2
·
周传基老师读解《公民凯恩》3
·
周传基老师读解《公民凯恩》4
·
周传基老师读解《公民凯恩》5
·
周传基老师读解《公民凯恩》6
·
周传基老师读解《公民凯恩》7
·
周传基老师读解《公民凯恩》8
网 站 公 告
站 内 搜 索
请选择搜索条件....
文章标题
文章关键字
文章作者
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0-2003 周传基教授影视讲座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