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栏目:周传基教授影视讲座>> 媒介史 返回首页

 
电影的经济发展史概述

现代传播媒介电影/电视/录象中的电影的经济发展史概述
[ 来源: 作者: 周传基 ]
【字体:  

电影是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产物,它的诞生依靠的是工艺学TECHNOLOGY。这工艺学搞出来的是一个纪录的机器。那些思想还处在十八世纪以前的艺术家给了这句说明历史事实的话一个美名,叫“机器论”.工艺学能发明出艺术来?!这超越了十八世纪头脑的理解力。
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尤其是在它的早期,是一个工业,虽然目前的发展已经证明它不一定是一个工业。但是从历史事实来看,它过去是,现在依然部分(商业经营的那一部分)是一个工业。电影的工具是一系列的纪录机器,电影的机械复制功能使它成为最大众化的媒介(在电视出现以前),因此它的社会影响甚于传统的任何媒介。电影的语言,即电影的表现手段虽然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形式,但是现在大多数人都承认它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但它是一门崭新的、独特的、不能从传统的艺术形式来理解的艺术形式。因此在写电影史的,很难在一本史书里把这三方面都包括在内,更何况电视和录象的出现所形成的一个崭新电影/电视/录象媒介系统,对电影史的研究更不能局限在使用胶片的和在商业影院放映的电影的范围之内了。美国电影理论家J.莫纳柯所著《怎样读解影片》中把电影的发展历史分为三部分:经济、政治社会、艺术,另外还有媒介发展史,我认为这是非常合理的。奇怪的是,当这本书在中国大陆的电影杂志《世界电影》连载时,因篇幅所限,把这三章删掉了,而当这本书改名为《怎样看电影》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也把这三章删去了。真是在中国.英雄所见略同。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在写电影史书时,把电影孤立起来,甚至把被孤立的电影的历史再分为什么电影文学发展史,那是荒诞派的做法。
电影史的编写首先需要占有大量的电影资料。我通过多年教授电影史,充分感到在中国研究电影史的困难。学生看不到影片,有些影片甚至连教师自己都没有看过,如
何讲?在美国的电视广告中甚至可以找到电影发明的第一个镜头“奥托打喷嚏”,可是我们有多少电影研究生看过这个镜头?即使在中国大陆确保存有一些电影史料的话,可那也得颇费周折的到“影片保管仓库馆”去找。著名的国际电影导演波兰斯基是波兰罗兹电影学院的毕业生。当人们问到他在罗兹电影学院学习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看电影。他们学校旁边的电影资料馆免费为他们提供看片的机会,一个罗兹电影学院的学生就能从资料馆调片子来看。他们的学院没有电影院,他们是在大楼的一个通道里放映,他们都坐在楼梯上看,可以从早上八点看到晚上八点。北京电影学院也要这么看片的话,那么教委拨给它的一个学期的经费在一个星期之内也就全都落入他人的钱囊里了。
我们过去也只是用外人所写的史书作为教科书。现在
在这个讲座里,我也只能用他人所写的史书。由于翻译一本史书是非学艰钜的工作,我只能采用编译的方法。我主要使用史书有大英百科全书中的词条“电影史”。这是八十年代我为了向电影百科全书的编纂者提供参考资料而翻译出来的。个词条的观点非常准确。它提出,电影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扩展电影的时空的历史。非常精辟,但是综合艺术论者未必能懂。另外还有前面提到的美国电影理论家莫纳柯著《怎样读解影片》中的历史部分,它有很明确的媒介观念。还部分参照美国电影理论家玛斯特的《电影简史》,尤其是苏联电影部分(还部分参照了美国电影理论家陈利蓍《KINO》,他曾是爱森斯坦的学生)它比苏联出版的《苏联电影史纲》要更明确、简练,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偏见,更没有隐瞒或歪曲历史事实。比如说,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是电影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居世界之首。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苏联当时并没有给予它以应有的重视,那时这部影片一直是在二流影院放映的(查阅卢纳恰尔斯基全集即可)。此外,该片的内容所讲的历史事实是按苏联政府的需要加以纂改和歪曲的。在苏联解体的前几年,苏联《电影艺术》杂志曾刊登了一位苏联年青电影理论家的文章,它的题目是,爱森斯坦是一个伪善者、伪艺术家。这一标题的根据就是《战舰波将金号》的内容歪曲历史事实。在苏联没有人有能力写符合历史真实的著作。苏联的《史纲》没有任何历史价值。就该书中所最推崇的几个电影人物之中的爱森斯坦和杜甫仁柯,也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书中没有提爱森斯坦被贬的历史事实(在1935年的全苏电影大会上他没有得到列宁勋章,而是整他的那个电影委员会的主席SHUMIATSKI反倒得了列宁勋章),这只要查找1932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和1934年
的文化报就明确了。写这百科全书的人“照例”没有估计到以后的形势,所以反倒成为真实的史料。《史纲》没有提到杜甫仁柯的日记中的那句话“斯大林,我比你伟大
(STALIN,YA BELIK CHEM TEBE),因为我没有脱离人民,而你脱离了人民。”这是赫鲁晓夫做秘密报告的那个年代,苏联《电影艺术》杂志连载的杜甫仁柯的日记中的
话。正如一部中国电影史书中不提《小城之春》就失去了历史价值一样。正如在一部电影名人辞典中出现了某年至某年的一个纯行政长官的字条除了说明编纂者的市侩态度以外,全书没有任何价值.



关闭窗口

浏览次数: 2958 添加时间: 2003-12-09 18:43:50 去讨论区发表评论】 【打印文章

相 关 文 章
  ·传播学:谈谈当硬件软件都掌握在个人手里的第四浪潮时代 1
·电影的经济发展史概述3
·电影的经济发展史概述2
·电影的经济发展史概述1
·怎样学习电影史
·大英百科全书电影史部分
·世界电影史
·早期电影理论的批判史
·
牛 津 世 界 电 影 史
网 站 公 告
站 内 搜 索

Copyright © 2000-2003 周传基教授影视讲座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