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栏目:周传基教授影视讲座>> 媒介史 返回首页

 
传播学:谈谈当硬件软件都掌握在个人手里的第四浪潮时代 1

[ 来源: 作者: 周传基 ]
【字体:  

现在自己做节目太容易了。今天我单独一个人花了半天的时间做了一个一小时的“谈做电视广告的问题 ”。最慢的是从AVI
转MPEG,花了三个小时,也许懂电脑技术的会做得更快,我是用笔记本电脑做的。也就是说,讲了一个半小时,因为有些地方要修改,重复,换机位等等。生成花了36分钟,转MPEG用了3:38:00,刻录用了0:05:28秒。

制作成本就是DV与电脑的折旧费,还有一张光碟,还有我的钣钱。当然,我机位换的不多,我自己在镜头内走动多。就在客厅,饭厅拍的,什么演播室,见鬼了?要那个死东西干什么。一个强指向话筒,在我现在住的这个环境,没有多少杂音,现有的那一点点足以当环境声来处理。

空调一直开着,有什么关系?无论如何比春节晚会的会场嘈杂声要干净多了。而且我这声音是活的。我不喜欢死的东西。我那个“ 周传基谈电影
”是在比现在嘈杂得多的环境中制作的。楼下是沙坪坝广场,许多地方还在施工。你们听见有什么杂音吗?

我再说一次,我不喜欢演播室,假透了。天生对假就反感。比如有人问我喜欢不喜欢LASVEGAS.我的回答是,FAKE!

有什么好的,全是假的,去一次,我也不赌,也不嫖,了解了情况就够了(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有些外国政府代表团一定要到LASVEGAS去,而且虽然是初次去,却拿出准确的地址,连响导都张大了嘴)。还有其它的东西吗?就跟那世界之窗之类的东西一样,全是假的。要想看,到原地去看,或者买部旅游片,风光片来看看就行了。记得在夏威夷,有一个大款说出钱请大家去看水底世界。我说谢了,我去过了,没有什么好看的,坐在一个铁凳子上对着一个弦窗看窗外的鱼,就那么大的视野。五十美金一张票,不值。他们回来说,真像你说的,跟看电视一样。我说,我没有去过。他们说,那为什么你说得那么准确。我说,我看过电视节目。我们应该做大量节目,树个榜样,把演播室给淘汰掉。

另外关于光的问题。现在我们用的是DV,不是胶片,如果你想用光用得讲究些,那你就去学布光。你知道怎么更好地布光,就行了。在拍的时候,可是利用窗外的日光,也可以用大一点的台灯。DV更多的是要求面部有“相对的”多层次的光,可是不需要有胶片要求的绝对的亮度。这是刘永泗老师教我的。我请他来我的学校讲光,可是我跟他声明,我穷得很,没有灯具。他说,没有关系,你给我多准备几个台灯就行了。我就是这么跟他学的。后来我一直这样用。美国做光碟LIGHTSFOR VIDEO也是这样说的。不会就学,慢慢学。我决不会象“谭嗣同”的摄制组那样,使用5294(也可能是5247,我记不准了)的胶片,“水银灯下的”演员还直冒汗!

要知道,我们不是在拍故事片,故事片的情节是虚构的,它的那个空间不是现实生活里的那个空间,所以现实生活空间里的声音不能进来。在拍历史剧的时候,进来一声汽车喇叭,观众就要怀疑,那个朝代发明了汽车没有。现实生活空间里的声音一进来就把这个故事的逼真性给破坏了。可是我做的这个节目就是在现实生活里做的一个节目,它不需要故事片的虚构所要求的逼真性。它要求的是生活的逼真性。为什么要到停尸间去?这是普通常识问题。这个空间是很随便的。这些电视台,该重视的地方由于自己没有本事即便知道也不敢强调,所以从来不把这方面的要求订成成规。可是强调必须用演播室,不准有一点点杂音,这种要求连白痴也想得出来。他们的水平只好把这种东西当成是一种专业的本事,订成成规了。那么在拍摄的时候,总算有事可做了。难道你们没有看见,有人就以“
听见杂音了”,“画面不稳了”作为有专业知识的标志。也只好可怜他们的无能。

实际上,找准了我在上面谈的那个空间性质的问题,就行了。现在是事情整个颠倒了。拍故事片的时候,没有一个安静的创作环境,因为是中国式的后期配音。有人不是强调电影有表演吗?那么这些表演“专家”为什么不对这种现象提出异议来呢?哼,看懂了没有还是问题呢,装模做样的谈电影表演干什么?演员没有一个准确的环境(即空间),他怎么行动?他总在农贸市场里生活吗?银幕上有表演,那么当那演员按他的人物在动作的时候,那导演喊什么?再走一步,吻她,再狠一点儿。这是表演吗?演员在想什么?在听什么?

什么叫,反正演员不用背台词,也不在现场录台词,噪一点儿有什么关系?所有的大陆中国的电影电视创作人员,你们懂表演,如果自认为懂,那为什么对这种愚昧的现象不提出抗议?还在哪里大评特评“这部影片妙就妙在一个嘎字!”他听见什么了。口型不对,空间感不对头都听不出来。可是轮到拍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空间中的事件的节目,反倒要到演播室里去了,因为那里安静。

整个一个大外行 。这叫倒行逆施。

看舞台剧,还听见观众厅里发出来的声音呢。音乐会要求尽量没有声音,因为在音乐会上,那个空间变成了一个纯音乐的空间。音乐里没有杂音,也没有视觉因素。要求不一样。可是即便如此,在音乐会上还是会听见杂音,甚至能听见下面的地铁驶过的声音。我看到一些年轻人,在电视台待过一段时间,什么也没有弄清楚,就学会了这些外行定的成规。在舞台剧里,如果你演的人物的烟没有点着,他不能走出去跟后台工作人员要个火,可是实况转播实在哪里?灯具进来了有什么关系,其它机位露了,有什么关系?光?这里没有故事情节,只要观众看得舒服就行。在生活里我跟你面对面聊天的时候,我的眼镜会不反光?怎么没有听见你说,老周,你把头偏过去一点儿,你的眼镜反光了?在生活里眼镜反光有什么关系?我是老师,我在课堂讲课的时候,眼镜就经常反光。因为我在走动。电视台的活动影视创作者把被摄体当成是遗体告别时的那个陈列的尸体,那人是不会动的,所以那些一级导演才会说出来,你的眼镜反光啦,你把头偏过来一点。听他那话就像是照相馆的摄影师的徒弟。我喜欢生活。我不喜欢静悄悄的阴间。那些电视剧还用那可怜的大平光呢。我们拍出来的效果不会比电视剧差,不会比晚会差。你自己在家里做的节目无论如何会比在那大舞台上给你的光要好多了,景别变化更要比舞台的实况转播要丰富。要知道,实况播出是以实况的地理条件为主,也就是说,一切调度都得服从那个舞台空间,还有台下的观众制约着镜头的运用。那晚会的舞台设计你喜欢吗?跟你节目的情调一致吗?你不感觉自己出现在那种舞台设计中,十分掉架吗?白痴
才愿意在那种“环境“里待着呢:布景是一片红,后面的伴舞队的服装是一片红,前面三个主持人穿的是大红的上装。好家伙!大喜的日子吗?一个个像傻那样站在哪里,我纳闷,他们为什么不哭,还很得意地满脸堆着笑容,真是没法形容。这种电视台的实况的舞台演出,就拿历年的春节晚会来说,那叫嘛玩意儿!从任何角度都次到叫人要呕吐的
地步。那些摄像师会用镜头吗?告诉你,他们当学生或徒弟的时候也只学了正打反打。可是在那大舞台上,又不能随便摆弄他的正反打。你看看好了,那些节目的镜头用得多次!

另外,那摄象机对你的演出的处理你同意吗?它的切换是在点上吗?你以为那些人很在行,很有水平吗?除非你跟他们一样外行和无知,要不然你会争着要到那上面去吗?我怎么觉得躲都来不及呢。这种晚会的节目的唯一优势就是实况,观众有亲眼目睹的感觉。这是观众喜欢围观的道理。可是那控制台又可以控制你的演出。他不满意就可以停止你。这也是一种实况,荒唐的实况。凭什么把我们的血汗钱交给一批外行人来瞎搞。凭什么找这帮人来搞。就因为他们有某种“关系”,混得进去?无奈,你也只好让他瞎胡搞去。可是你别去啊。

你自己搞节目的一定胜过那些节目。为什么不自己搞?现在个人不用花多少钱就能得到任何制作节目所需要的硬件软件。你那上中学的孩子一定喜欢玩电脑,你就让他当技术人员兼摄象师,他不会,给他任务,让他一定学会,中学生了,没有学不会的。你以为电视台就因为有了一个国家承认的名字就专业啦。我是电影教员。我告诉你,他们搞出来的东西,大部分不及格,他们连剪辑都不会,只会用叠来遮丑,再加上一些所谓的特技,比如每隔若干秒抽一次筋,哆嗦几下。

你有那么多次上电视镜头的经验了,你发现没有,舞台演出一加上电视的画框,就显得怪怪的。这也就是说,舞台有舞台的假定性,在舞台前的观众在进来的时候是接受了舞台的假定性的,心甘情愿地不仅是来接受,而且是欣赏这假定性的。可是看电视的时候,电视没有这个假定性,观众也没有这种假定性的心理准备,于是观众看起来就显得怪怪的了。

你自己制作,完全可以摆脱舞台强加于你的假定性。你可以很自然的,就象生活中那样动作。所以效果无论如何会比电视上的舞台镜头要好了。也许有些观众会说,你说怪怪地,可是我没有这个感觉。那是因为这些观众长期在大陆电视的没有文化的创作人员拍出来的次品的“熏陶“下,蜕化了。正如长期吃窝窝头,不知道有暹米的人,体会不到暹米的滋味。

你把暹米饭给他吃,他就知道了。你把节目做出来,观众一看,就判断出来,比那晚会舞台上的演出要舒服多了。我是搞电影研究的,(不是那种纸头上的研究),你如果不信我说的,你出自己来我这里,我给你的节目做一个光碟,你再跟我们从电视上录下来的晚会实况比一下。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你调查一下,过去不可一世的美国三大网络NBA,ABC,CBS,现在都哪里去了?为什么?

你自己做好了节目,通知音像出版社,如果他们看了说,拍摄技术条件不好,还得用更高档的设备重拍,还得怎样怎样,这个不行,那个不行。那你二话也不用说,把他的大衣取来,给他穿上,帽子给他带上,把大门打开,客客气气地请他出去,同时送给他两块钱好买张公交车票回家。这样就把他打发了。哪里来的臭毛病?又是外行订的。订的根据是什么呢。外行,两个外行。一个是播出技术的外行,这是关键,另外一个是拍摄的外行,拍不好、可播出技术是自家人,别跟自家人过不去,过去拍摄也是自家人,也没有要求,只是把希望寄托在先进的设备上,以为只在设备先进就能拍出好东西来,所以大陆中国的电视台的设备,那怕是一个城市的一个区的电视台,一家工厂的电视台,设备都是第一流的,作品都是第十一流的。而且已经成风,成了普遍的毛病,反正钱不是自己,是老百姓交的税,可以胡花。一个个全都是拉不屎来赖地硬。后来制度变了,电视台自己不拍了,由其它制作单位来拍,于是他们就妄以为,只要拍摄的技术质量好,就能补救播出技术人员的
无能。在大陆中国没有这个概念,就是播出的素材是各种各样的,用什么机器拍的都有,尤其是电影电视的一大特点就是偶然性。有些用家庭摄影机偶然拍下来的东西,是再也找不回来的,(当然这难不倒大陆中国的电视,重新搬演就是了。多聪明!)拍摄的技术质量很难有严格的要求。可是播出质量不是由素材决定的。这种质量是由会不会使用播出的设备来决定的。可是在大陆中国就不是这样,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节目全都是在演播室里出来的,好办。不存在我上面所提到的问题。

于是那些与电视播出无关的音像制作公司也就装作内行似的要求这个,要求哪个。去你的。

我就是这个,你爱要不要。现在音像出版社多如牛毛,还怕找不到一个发行商?制作许可证。那证的作用是什么,是发给合格的制片人的呢,还是……为什么我看到那些草台子班子也有许可证呢?别说圈内了,我在机场候机室里就曾两次遇到这类人,我故意坐到旁边去,听他们在聊什么。令人啼笑皆非。真可以录下来,编成笑林广集来卖。

一个发行商也找不到吗?没有关系,可以网上卖。(这都是传播学里的问题)我的教学资料就是在网上卖给学习的人,很便宜。后来有音橡出版社来要。你要,就是这个,看不上,请走,别来跟我提什么条件,比如说,重拍了等等,就是这个,爱要不要。

(当硬件软件都掌握在个人手里的时候)弄明白,人家来看节目是看你的节目,听你的唱。

别搞错了,没你的节目,没有他的节目,人家观众就不来看了。我的这套节目可以由你来拍,也可以由他来拍,也可以由我自己来拍。不存在专业不专业的问题,因为我看你搞的晚会节目够业余的,只有你们的外行不是业余的。成规化不等于专业。你们只不过是死成规化了而已。重要的是节目,是软件。照相机制造商是给你提供软件(胶片)卖硬件(照相机),彩色打印机是提供廉价的硬件(彩色激光打印机),卖贵昂的软件,照相纸和彩色墨水。家用录相机出来的时候,是卖录相机,给你提供软件,节目。可是待到家用摄象机出现之后,就是卖廉价硬件,摄象机,给你提供机会自己制作节目。在这种情况下,是我牛,还是你牛。少来那一套。动不动就想怎么的,还想治人。没门!这不是故事片。观众要看的是我的节目,几分钟的小节目。这谁拍的都行。可是节目不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有的。如果节目掌握在你的手里。那你说,该是别人来求你要节目呢,还是你去求别人来要你的节目呢。别搞错了。现在在美国,有大量这样的节目的光碟,他们都明白了。自己做光碟,卖光碟,版权是我自己的,你想找播出节目吗?我可以把明天的播出权卖给你。

是我说了算,不是你们那些什么也不懂的大爷说了算。对不起,那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

也别再想借一台晚会搞贪污受贿了。

别忘了我们的现状:

当电脑已经普及到平均每十五个人拥有一台的时候......
当硬件软件已经掌握在个人手里的时候......电视接收机,录像机,VCD放像机,电脑,CD-ROM,IE,DV,PREMEIREPRO,扫瞄仪,激光打印机,摄像头....

就拿我的这个光碟作为例子。跟我联系要出我的一套光碟讲座的人声称听过我的课。他通过E-MAIL来找我商谈出光碟的事,并且说是听过我的课,我心里就想,他听懂了我的课了。因为在我任何的讲课中,那怕是只讲半天,里面一定有传播学。当然我不是那种用一些让人听不懂的,高深莫测,自己也没有懂的词藻来唬人的。我讲的只是道理在那里,听不听得懂由各人。他采用的是低于盗版价值格。有远见。有的朋友听说了,就好象挺懂生意劲似地说,低了,定低了。对不起,我得说一句,这叫鼠目寸光。你们可以看看我们的交易。低价,我同意,尽管这样给我的版税就低了。我要有近半折的优惠。

制作上,他提供一台XL-1,制作费我不要。十个小时,也就是我站在讲坛上说几堂课的问题,连讲课提纲都不需要。导演是我,主持人,要那废物干什么,我自己就是了。再找几个没有听过我的课的学生坐在我前面,当我的对手。三个学生担任摄象,一个学生担任场记兼剪辑。行了,就是它了。在拍到一半的时候,钱不够了,于是要求对方先预
支一部分版税,第二天就汇来了。这里都是诚实人,不存在什么钱到不到位的赖皮事。

电脑出了故障,比合同规定晚了一个星期。对方没有追究。对方负责修缮画面质量,尤其那些实例。原定八月发行,但拖了两个月。但是现代的正常的,正规的商业交易是相互的信用,不是炒,不是坑蒙拐骗,不是打官司。我方只是几次催催而已,因为我也有我的计划,我要赶那时间。错过了,我当然有经济上的损失,不过也就算了。他又是我的学生。十月发行了。我发现他不会做生意。他缺少最基本的宣传常识。他在光碟上没有我的网站,除了新华书店没有其它售书地点。这影响了销售量。本来我这只是电影专业小范围的教材,没有娱乐性光碟的广大市场。它这一样,市场就更小了。我只能发动学生帮忙,在各电影学校,系等地推销。结果不出三个月,三千多套就卖了出去。就拿重庆某一个录象店的情况来说,老板原来只要了五套,下午接着打电话来再要五套,过了几个星期又来要十套,最近又来要十七套。一个录相店在一个月内可以卖三十多套,如果在各大城市挑两三家大录象店,如果总共找到五十个录象店,每个录象店要了十套,那就是五百套。他的发行路子不广,作为一个发行商本应找好这些路子的。后来我提出建议,把第一张,也就是最重要的电影的发明原理的那一张印一千张由我散发。他说他自己也想加印三千张发送。征求我的同意。我同意了。送出去四千张,估计就可以卖出去八千套。

有人主张高价卖,能卖出两百套,就捞回成本了。一套卖两百元,两百套是四万元。一套卖四百元,两百套也才八万元。而且还不同意我送第一章。我很讨厌这种外行的专业知识。我们资产阶级什么都是从小做起的。没有发横财的思想。动不动高价。高价的没有不失败的。炒吗?骗人的东西。也不会有第二次。发横财这种思想是土匪改行做生意的思想。这叫“飞来横财”,记得1945年行军过广西的一段出名的土匪区时,看到一些农舍的门联上的横披写的是“飞来横财”。那时我还年轻幼稚。感到万分吃惊。这是明摆着告诉他人,我是打家劫舍的?是的,可是贴横披的那个人已经没有这种思想了,那是家常便饭。老子操的就是这一行。

可是现在我们卖五十元一套,四千套已经售出,那就是二十万。正在加印四千套。他赚了。这个我早就知道,我只拿到三万多元的版税,这在我订合同时就估计到了。但是他有他的打算,我有我的打算,他的目的是赚一笔钱,我的目的是普及。各取所需。要我自己卖,我只能在网上卖几百套,拿几千元。他们音像出版社已经掌握了这个规律。可是他们是做买卖的。我现在说话的对象是出软件的,掌握软件的人。


谁说的拍电视剧要资金,我就可以做到不要资金。

在大陆中国,有这么一帮人,凡是带坑蒙拐骗的勾当学得来得个快。大概那是由这些人的本体所决定的。
(待续)

关闭窗口

浏览次数: 2391 添加时间: 2004-02-04 01:51:18 去讨论区发表评论】 【打印文章

相 关 文 章
 

·传播学:谈谈当硬件软件都掌握在个人手里的第四浪潮时代 1
·电影的经济发展史概述3
·电影的经济发展史概述2
·电影的经济发展史概述1
·怎样学习电影史
·大英百科全书电影史部分
·世界电影史
·早期电影理论的批判史
·
牛 津 世 界 电 影 史


网 站 公 告
站 内 搜 索

Copyright © 2000-2003 周传基教授影视讲座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