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明星只是市场的角力,而演员是无辜的——论人物形象(1)
我们很难碰到那些生活于角色中而不是在表演的天才演员,而你如果要求一个普通演员只安静地坐在那里而不要表演时,他为你着想却仍然要衷演,只是像一个不会真正表演的演员那样表演而已。
普多夫金
前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演员天价片酬问题,贾樟柯在一次谈话表示。明星天价片酬的问题是演员是无辜的,是市场的结果。
而无独有偶李安在一次采访时也为大牌明星正名。
李安:我补充一句,也为大牌明星说一句公道话。我拍这么多电影,前几部我不相信。越拍得多后,相信真的有上相这回事,老天真的不公平,有的人你看到他就在影像上就开始想象了,有些人演死也不管用。
所以怎么激发他的想象,这种脸可以上相的话,你不得不服气,有些明星确实具有这些特质。而有的人很漂亮,气质很好,很努力,很上镜,但是电影一拍上来大家不喜欢。我看到这种很多(明星),所以多给一点酬劳,你走红毯的时候,一个普通人走,不会有人看。
我自己也用大牌明星。因为我知道大牌的演员也想演好戏,他一年可以拍好几部,所以他可以分开做他的事业规划。有时候赚钱,赚人气,有的时候他要做艺术的经营,这是非常普遍的。我知道大多数的电影明星都是很想演好戏的,他们会降价演出。
这里面有个陷阱,刚才徐导也提到过大家会抢明星,这是当务之急,而不是在内容上做好的发挥和追求。这样久而久之,市场已经把这个明星已经定了,你只需要交货就可以了,不管他好坏,这也是另外一个陷阱。然后就是下面的人工分配不均,把钱都花在了明星身上,电影的制作和场景做得都不够好。
其实台湾是最早发生这种情形的,后来把香港也给害了。因为以前某个年代电影最大的市场是台湾,不是香港,最后来把香港搞下去了,现在都来这边(内地)了。要自救啊,不要被我们搞坏了,此风不可长。
关于明星,它吸引人嘛,大家都喜欢看八卦,本身这是文化的一部分,无可厚非,它会把电影炒热,这是好事。但是作为电影人自己心里面要有数,最后看的是他们打动人心的品质。因为人不是看两三分钟的MTV,他在电影里面看的是自己,所以要拍跟我们的情怀、思绪有关系的东西。我还是那句话,我觉得现在电影时机非常好。
李安讲得比较含蓄,说得激烈点就是,下面的话。
似乎存在这样的逻辑:有了大明星,就有了高级的表演艺术。另一种理解方式是:有了大明星,就不用再在乎什么表演艺术。而大明星怎么会有高级表演,明星就是卖相的,各种各样的“相”。愚昧无知。明星不是舞台艺术的演员,舞台艺术的演员更多的没有成为明星
关于荧幕“相”的问题。谈到《卧虎藏龙》的时候李安说当初本打算邀请李连杰来演,但后来李谢绝了。故改为周润发。主持人问如果是李来演,电影会是怎样。他说肯定不同。因为李周二人形象不同,所以得根据每个人的形象来设计。若是李来演,武戏会更多,而且现在的好多东西不会出现。现在呈现出来的李慕白实际上很多都借鉴了周本身的东西。
我在想,我们大陆总是张口闭口谈塑造角色。其实《卧虎藏龙》也是有原著的,若说塑造角色,应该按照原著中的描写来塑造。可为何导演却要考虑演员本身的形象,而做如此大的改动?其实大陆在电影中一味塑造角色的观念还是由戏剧中来的。戏剧中老人可演少年,少年亦可饰老人。只要演技好,观众自然认可。但电影中则不是。电影《舞厅》中的一场戏,那个女演员演的非常好,可当镜头给到她的面部特写时,相信大家在心理上都有不良反应。为何?(长得丑)其实电影说白了就是形象,因为是直观的。李安还说,当然你要尽量让演员向角色靠拢,那是目标。但当你发现他无法达到的时候就要山不转水转了。所以我们在选演员的时候首要的是寻找跟角色本身就符合的演员,实在不行,也就只能山不转水转了。否则观众只会有一种感觉:假!难怪有人说,其实演员在银幕上一辈子就是在演自己。
关于李安对演员的看法和调教,回头有机会单独写篇文章谈谈,而他对明星的陷阱问题,后面会好好谈谈好莱坞当年的明星制度。
“电影明星是电影工业的血液,他是观众心理准备且乐于接受的人物。观众与荧幕之间的本质关系使得期望成为留住观众的必要因素,对于明星的期望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明星直接与票房有关,普通观众相信电影里有表演。普通观众相信明星就是演员,而制片人极力要使观众相信电影里有表演,明星就是演员。因为只有这样观众才会来买票,这叫电影的生意经。我不是制片人,我不追求什么票房,所以我敢说实话。捧明星为的是让观众买票。好莱坞是生意人,头脑清醒,所以能挣大钱。那些想当婊子又想立贞洁牌坊的人是又酸又臭。艺术他不懂,可是开口闭口艺术艺术的;生意经,他也不懂,开口闭口票房票房的。
不懂视听语言的导演就靠演员的表演。现在大多数影片都是那些不懂舞台表演的演员在表演。有人拿这个事实来证明电影里存在表演。可是我们提的导演拍备用镜头,摄影师用光,录音师用话筒,美工师用色彩,服装,剪辑师用剪刀,他们在干活的时候跟那位主角商量过没有。电影不是舞台上的演出,电影是在厂里制作出来的。 |